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流芯片制备微球/微胶囊是近年兴起的新技术,具有能耗低、原料利用率高、微球/微胶囊粒径均一等优势。本文探讨了十字型微流芯片制备壳聚糖微胶囊和纤维素微球的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微流芯片制备粒径均一的壳聚糖-纤维素硫酸钠(NaCS)/三聚磷酸钠(TPP)微胶囊。考察了分散剂用量、壳聚糖浓度、油水两相流速等因素对壳聚糖微液滴形成的影响,确定了合适的制备条件。以2%(w/w)壳聚糖醋酸水溶液为水相,液体石蜡为油相,5%(w/w)Span85为油相分散剂,水相流速5μl/min,调节油相/水相流速比为40~100,可以形成均匀的壳聚糖微液滴,粒径变异系数CV小于0.1。壳聚糖微液滴与1%NaCS和3%TPP的混合溶液反应,固化形成了中间空心、周边由两层膜构成的壳聚糖-NaCS/TPP微胶囊。结果表明,采用微流芯片可以有效控制液滴直径,制备粒径均一的微胶囊。第二,微流芯片制备粒径均一的纤维素微球。采用离子液体[EMIM]MP直接溶解微晶纤维素,在恒温45℃条件下,采用微流芯片对高黏的纤维素溶液进行分散。考察了纤维素浓度、溶解温度、两相流速等影响,确定了合适的制备条件。采用2%纤维素浓度,溶解温度为30℃,水相流速范围为5~10μl/min.油相流速控制在200~400μl/min,可得到100~200μm纤维素微液滴,CV值小于0.2。固化再生,得到纤维素微球,球形度好,湿真密度1.012g/ml,孔度96.1%。第三,纤维素微球制备DEAE离子交换介质。纤维素微球偶联DEAE配基,制备离子交换层析介质,离子交换容量为166.7μmol/g。考察了静态吸附平衡,牛血清白蛋白(BSA)的饱和吸附容量为95.0mg/g。考察了吸附动力学,孔扩散系数为2.10×10-12m2/s,有效扩散系数为0.92×10-12m2/s。本文围绕微流芯片,开展了微胶囊和微球介质制备及其功能化的研究,实现了微流芯片制备粒径均一的微胶囊和微球过程参数的优化控制,表征了纤维素微球的物化性质和吸附性能,为后续研究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