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侵犯财产犯罪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很多情况下都直接决定着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划分。但是对其的涵义及如何认定上仍然有很大的分歧,这种状况不但影响了对该问题研究的深入,而且使司法实践处于混乱之中。应当说,如何认识非法占有目的已经成为现阶段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诸多矛盾的聚焦点,实践中有很多明显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侵犯财产的行为,但由于无法确定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而逍遥法外。造成这样情形的根本在于司法机关在非法占有目的的问题上认识不统一,因此造成在执法时尴尬的局面,使大量的犯罪逃离法律的制裁。因此,对刑法意义上的非法占有目的进行准确地界定,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除前言和结语外,正文共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非法占有目的涵义的重新界定。对于非法占有目的的争议,首先体现在对其含义的不同理解,本文首先列举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对非法占有目的涵义的认识,主要有排除权利说,利用处分说,不法所有说等。其次陈述了我国刑法学界对非法占有目的涵义的主要观点,主要有“非法获利说”、“不法所有说”、“意图占有说”。最后笔者在对占有概念理解的基础上,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对主观要件的规定出发,结合国外刑法规定及刑法理论,并考虑到犯罪构成理论的统一性,对非法占有目的的内涵界定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永久排除占有人对财物所有权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除权状态永久性存在以获得财物可能具有的一切价值或利益的心理态度。
第二部分,非法占有目的的属性。首先介绍了犯罪目的的一般理论,一般认为,犯罪目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直接故意中的意志因素,即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直接造成危害结果的希望。二是指在故意犯罪中,行为人通过实现行为的直接危害结果后,所进一步追求的某种非法利益或结果。其次对非法占有目的作为特定犯罪目的其本质是犯罪动机还是犯罪目的也做了探讨,目前存在目的论和动机论两种观点,笔者认为非法占有目的应该是作为犯罪目的而发挥着在构成要件中的作用的。最后对非法占有目的的性质进行了界定,即非法占有目的作为犯罪目的,到底其目的是包含在直接故意的意志内容之内还是属于和直接故意处于并列地位的主观超过要素,一直是理论界争议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第二种意义上的犯罪目的,并非是一切直接故意犯罪构成要件主观方面的必备要素。只有在某些犯罪中,仅从罪过的内容和行为的性质尚难以决定是否构成犯罪,或者将此罪与彼罪区别开来,刑法才特别规定某种目的,使其成为某种罪的构成要件。这种意义上的目的有其独特的特征,由其具有的独特特征决定了刑法上的非法占有目的在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甚至对某种犯罪的停止形态的确定都有重要作用。因此非法占有目的和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两者具有不同的内容,属于不同的层次,发挥着不同作用,因此,非法占有目的独立存在而不被直接故意的意志内容所包容。
第三部分,非法占有目的的存在价值思考。我国刑法只明文规定了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合同诈骗罪三种犯罪以非法占有目的为必要,其余的均未在刑法中明文规定特定犯罪目的,那么其余的犯罪到底需不需要该特定目的,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在目前的理论界存在着“不要说”和“必要说”两种观点。持“非法占有目的不要说”的学者认为,只要行为人具有盗窃、诈骗等罪的故意即可,不必要求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持“非法占有目的必要说”的学者认为,财产类犯罪除了具备一般故意内容外,还需非法占有目的才能判断行为是否成立犯罪以及何种犯罪。
第四部分,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非法占有目的作为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属于思想意志范畴,因此对这种看似无形的东西进行准确界定,无疑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客观事实不一定能完整的反映心理事实,或者即使能反映也会存在假象、误解等。所以运用一定的法律依据进行司法推定,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首先介绍了推定的一般理论,认为所谓推定(presumption),是指根据推断来进行判定,是根据事实之间的常态联系,基于某一确定的事实,而推断另一不明事实的存在。推定可分法律推定(立法推定)和事实推定(司法推定或刑事推定)。法律推定,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只要证明甲事实存在时,就可以推定乙事实的存在。事实推定,是根据已知的基础事实的证明来推断出一个未知的事实,因为常识和经验表明该已知的基础事实通常会与该未知事实并存。其次,分析了运用推定判断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时需要注意的前提条件。最后限定了运用推定界定行为时的规则。主要变现为适用推定必须确保基础事实的真实性、必须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必须综合分析,全面判断、必须重视和容许被告人的反驳等。这一方法在集资诈骗、贷款诈骗及合同诈骗犯罪等新型经济诈骗犯罪的认定中,体现的更明显,运用的更广泛。
本文主要利用比较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重新界定了对非法占有目的的认识,包括对其含义的把握、属性本质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思考财产类犯罪是否要以非法占有目的为必要,在肯定其必要性的情况下利用案例分析了对其进行认定的相关问题,包括推定前提、推定规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