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骨髓抑制是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化学治疗后常出现的毒副反应,为了防治这一毒副反应,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课题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多年临床工作经验的总结,自拟了“健脾补肾方”,其目的是为了应用中医中药有效的预防和改善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后引起的骨髓抑制,以促进肿瘤患者的康复。方法:将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恶性肿瘤的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从化疗第1天开始,采用“生血宝合剂”口服治疗,每日三次,每次15ml,共服用14天;治疗组从化疗第1天开始口服自拟“健脾补肾方”配方颗粒,每日三次,每次一格兑水50ml,共服用14天。两组患者分别于化疗前1天和化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进行血常规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 WBC)计数、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计数、血小板(Platelet PLT)计数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的卡氏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KPS)、化疗后消化道毒副反应和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证状积分;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stimulating factor rh G-CSF)例数和剂量。结果:(1)在随机对照研究的66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最常见的化疗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化疗前1天、化疗后3天、化疗后14天治疗组的白细胞(WBC)计数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7天治疗组的白细胞(WBC)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1天、化疗后3天、化疗后7天、化疗后14天治疗组的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的计数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其次化疗毒副反应为Ⅱ-Ⅲ°消化道毒副反应,治疗组消化道毒性反应发生率明显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化疗后生活质量(QOL)的卡氏评分(KPS),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的中医(TCM)证状积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0.05)。(6)发生骨髓抑制时,治疗组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例数和剂量均较对照组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健脾补肾方”能有效改善恶性肿瘤患者因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并在减毒增效、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改善患者症状积分等方面,卓有成效,对临床有着十分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