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是建筑物及其附属物的总称。在1930—1945年的都市小说中,建筑是频繁出现的文本意象,这些建筑意象促成了都市小说中的建筑书写。15年是个不短的时间范畴,但由于建筑书写群体性与个体性的融合,15年的建筑书写又并不是很大的文学范畴。本文主要将建筑书写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新感觉派小说中的建筑书写,主要集中在论文的第二章;新感觉派小说中的建筑具有公共性、流动性、西式化、堆积化等特点,其建筑书写主要传达现代性及其领域下的消费文化、颓废主义。建筑成为新感觉派作家展现都市上海的契机,化解了都市上海与文本上海间真实与创作的界限,虚虚实实难以分清。建筑书写将文学、文化两个领域融合于一体,使得新感觉派小说中的建筑书写带有双重涵义。第二类是左翼色彩小说中的建筑书写,主要集中在论文的第三章;这部分很明显地将西式建筑与亭子间划下了界限,西式建筑书写具有群体性的表现功能,作家借助西式建筑展现的经济性、复杂性,西式建筑的霸权象征,人物生存的颓废状态等,展开批判,西式建筑成为左翼批判的论据和论证,西式建筑也升华了作家的无产阶级思想。亭子间是建筑书写的个体性表现,作家以亭子间为窗口,还原亭子间背后贫与凡的生活状态,知识分子自身抑与扬的精神求索,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在亭子间味味俱全,亭子间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见证者。西式建筑是观览别人的风景,带有嫉妒和批判的心理。亭子间是自己真实的写照,具有相知相惜的真实感。总体上,左翼色彩的建筑书写将文学与政治融合,且强调建筑的政治意义。第三类是张爱玲、苏青小说中的建筑书写,主要集中在第四章。这一类的建筑主要是公馆、公寓的书写,公馆书写传达出遗老遗少的僵尸气息和末日空间,公馆被公馆中的人物染上鸦片味、灰色调,就像一张张黑白片。公寓是女性逃离旧家庭,寻找新生的居住地,因此具有早期女性主义的象征,也暗含女性理想的期盼。公寓,接纳了“叛逆”的女性,也见证了独立女性生存的艰辛与不易。这三类建筑融合在一起,弥补了15年的时间错觉,缩短了文学的范畴。涉及建筑的小说很多,但有意地进行建筑书写的小说却不是很多,本论文在第一章对都市小说与建筑书写的详细情况进行了叙述,最后一个章节着重于对本时期作家建筑书写的原因探索,是对本时期作家建筑书写的深层追问,进而突出本时期都市小说建筑书写的刻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