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丛生型克隆植物由于具有独特的以克隆生长为基础的克隆构件性以及生理整合特性而使其表现出比匍匐茎型、根茎型克隆植物更为丰富的表型可塑性,这种表型可塑性对其适应外界环境,维护丛内稳定并扩大其分布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园林中常用的草坪草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作为研究对象,在适宜条件下和影响因子组合处理条件下研究了高羊茅单丛由种子发育成丛的过程中分蘖的发生方式及丛内分蘖的克隆生长习性及相应指标的数量特征,揭示了不同环境条件下高羊茅分蘖发生、发育过程中的表型可塑性规律和生态适应对策。在适宜条件下,丛内分蘖具有密集生长的特点。分蘖过程由中心分蘖向周围发散的生长模式包含根基型分蘖和叶基型分蘖两种方式。根基型分蘖一般主导横向空间的“占据”策略,叶基型分蘖主导对已占据空间的“利用”策略,叶片主要表现为“填充”的作用,而丛内分蘖枝直径的大小呈类似正态分布。这些特点表明株丛是以“步步为营”的发展模式不断形成的。在结构上,由于以根基型方式形成的分蘖主要发生在丛外围的根基部位,所以依托空间和资源优势往往容易发育成含有多个叶片和次级分蘖的复合型分蘖,而叶基型分蘖以丛内存在的初级分蘖为基础由老叶叶腋内产生,因此,其发育空间受到限制,往往独立后不进一步进行分蘖的发生与发育,转而进行叶片的生长与更新。因此,在结构上表现出复合型分蘖在丛的外围,简单型分蘖在丛内部的特点,说明了丛内分蘖在功能上的专化现象。在限制性影响因子的作用条件下,丛的发育有朝着分蘖结构“简单化”、数量特征“均质化”的方向发展的特点。在单丛单独发育条件下,水分、密度、修剪、踩踏等因子影响了分蘖结构的形成和两种类型分蘖的比例,使得组成分蘖叶片的数量减少。其中,水分还显著地限制了叶片的长度、宽度、分蘖枝直径大小的分布、分蘖数量、丛径。密度明显影响了分蘖的数量、丛径。修剪显著增大了叶片的比叶面积大小和a、b叶着生节点位置。踩踏则深刻影响了叶片的长度、宽度、a、b叶着生节点位置、地上部分生物量。在密植条件下,上述的一些影响因子对分蘖结构及数量特征的影响则更为深刻。而肥料因子则表现出一定的增效效应。在单丛单独发育条件下,肥料因子对新生叶片的长度影响比较显著,同时,有效增大了分蘖数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减少了枯叶的产生。在密植条件下,肥料的施用主要影响了叶片的长度、宽度、长宽比和生物量等。此外,针对高羊茅草坪在养护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如秃斑、老化、耐温等问题,结合丛内分蘖生长和发育特征给予了相应的解释,分析了其形成的生态学原因。本研究得到的系列结果可以为高羊茅草坪的日常养护、管理和经营实践提供一些具有指导性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