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关于1920年代国民革命时期的妇女运动研究,主要存在两种范式。一种是“革命范式”,习惯将这段时期的妇女运动纳入此后一连的革命框架内,研究重心也常常关注于政治事件,政党活动等上层领域,将这段时期的妇女运动,简化为革命的一部分,忽视了妇女运动自身的发展理路。另一种是“女性主义范式”,注意到女性与革命之间也存在紧张关系,但与“革命范式”一样,缺乏社会层面的考量,停留在宏大话语中。本文旨在从社会群体研究的角度,以妇运组织者这一介于革命政党与民众之间的特殊群体为个案,来探讨革命下的社会运动的多面性。1920年代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武汉政权控制下的湖南湖北地区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妇女运动。其中负责具体动员工作的妇女运动组织者,大多数来源于知识女青年。对于这些受到清末民初教育改革有限成果的知识女青年来说,革命不但具有意识形态吸引力,还解决了就业不足与包办婚姻的困境。占女性人数极少数的妇运组织者在社会动员中接触到不同女性,动员者与被动员者之间的差异一方面加深了该群体的自我认同,而另一方面则使得她们的形象过于突出。革命在短期内使得妇运组织者成为一个新的女性精英群体,但革命也不断变化中使得妇运组织者成为一个弱势群体。1927年的清党很快使得这个女性群体遭到了暴力清洗,进而分化消散。对于身份政治异常重要的时期,妇运组织者群体却面临着多重身份的危机。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革命往往被作为一种同质的剧烈变动研究,然而,对于不同群体来说,革命具有更多面向。从社会群体的角度来观察革命将有助于我们摆脱简单的二元论。而作为革命政党与民众之间的群体,我们可以从妇运组织者的经历中了解到革命与社会层面之间更微妙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