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中国现当代小说塑造了大批地主形象,但对这些地主形象的研究却乏人问津,特别是作为十七年小说中最重要反面形象的地主形象之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客观性。本文认为,十七年小说中的地主形象研究,对于我们反思、重构十七年文学思潮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本文从十七年小说中地主形象类型与延展、塑造“恶霸地主”形象的依据与影响、作者的主体性与十七年小说中农民的泛地主化研究这三方面入手,论述十七年小说中地主形象的独特性,揭示作家与意识形态既合谋也对抗的复杂状态。前言部分对现代文学中地主形象进行梳理,涉及到革命文学、左翼文学、延安文学中的地主形象。通过这条线索,我们可以看到地主形象是如何逐渐地被塑造为道德堕落的典型,据此导入对十七年小说中地主形象类型的研究第一章讨论十七年小说中地主形象类型与延展。对十七年小说中的地主形象进行分类描述。本章将地主形象纳入“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和“非革命历史题材”两类小说中分别论述,并对与地主形象紧密相关的“地主家属”和“地主所处空间”的特点进行了概括。第二章讨论两个问题:第一是十七年小说塑造“恶霸地主”的政策依据。第二是十七年小说塑造出的这些恶霸地主形象,在现实中产生了何种影响。“恶霸地主”的塑造依靠一系列政策文件,通过塑造成型的“恶霸地主”产生的影响会在群众心理上形成一种积淀,这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第三章主要讨论作家主体性在小说中的显现。作家的主体性通过农民的泛地主化叙事得以呈现。在不违悖意识形态规定的同时,作家常常在规范叙事之下,暗含自己的观点。地主与农民之间的互相泛化,展现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界限的模糊。这也暗示了我们,在某些情况下,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置换的。这也体现了作家对阶级划分的忧虑与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