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宋初词中“外望”意象分析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望”意象很早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比如《诗经》、《古诗十九首》等,但到唐五代宋初词中频繁出现。“外望”意象在这段时间的类型多样,本文分为三类:重帘外望、登楼远望、想望不敢望。重帘外望是室内外空间的隔断,文人在道德缺失、价值体系崩溃的时代,矛盾而困惑,不自觉地想要到外寻找解决方法,而引起外望;登楼远望是作者站在高楼望远,心态复杂,彷徨无助,徘徊外望;于是又有想望不敢望,犹豫矛盾,这正是那个时代文人特有的心态。这种“外望”就具有了审美内涵,可分为三种:重帘阻隔与执着外望的互文相生;信仰失落立身无寄的虚空感;外望由近及远的超越性通向天地“道”境。这三种具有审美内涵的“外望”意象不同于以往的“外望”。它的产生,有着它独特的思想文化背景,归纳为三点:敌国外患所逼出来的“民族——国家”意识;国家伦理秩序的重建;五代宋初文化的内敛。在这种背景下,文人才不断创作出有“外望”意象的词。发展到后来,文人渐渐走向室外,才出现柳永的羁旅词和苏轼的豪放词;这种“外望”也使作者创作心理上发生转变,一种是从女人心态到男人心态的转变;另一种是从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转变。这使得“外望”意象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其他文献
进入新世纪,文学也进入了一种新的文学创作语境,这种创作语境让文学有了新的创作立场。政治与经济的繁荣,让我们的文学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格局当中。在这个新的格局当中,我希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为进一步保持人才市场的生机和活力,提高人才市场的社会经济效益,人才市场的功能有必要拓展和升级,与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合拍。
《晏子春秋》是记录春秋时期齐国著名贤相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富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既是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也是传人的轶事小说。今本《晏子春秋》分《内》、《外》篇两部分,《
历史的主题是“人”寻找“自己”,并把寻找的过程通过人类记忆的方式保存下来。诗歌作为人的深层和本真精神的最有力的表现者,也始终在“人”寻找“自己”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
在道教小说发展史上,宋代是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宋代雅俗文化交融的社会氛围以及整个社会世俗化、平民化的文化倾向使道教小说在这一时期也表现出同样的特质,出现了很多反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本文从研究专著、期刊、硕博论文等方面入手,对莫里森第四部作品《柏油孩子》的国内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现有研究的不
先唐七言诗研究,历来从七言诗起源、七言诗流变、七言诗与乐府关系,以及作家、作品个案研究等方面入手。本文在绪论中着重论述了以上几个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在此
《禁毒法》强制隔离戒毒制度产生的新问题,与对原劳教戒毒和强制戒毒的老问题相互交织。虽然学者设想管理体制方面的统一整合方案,但《戒毒条例(征求意见稿)》仍维持原先体制
随着能源危机于二十世纪末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以及全世界环境问题的凸显,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论应运而生。在全球整体的能源消耗总量中,平均有百分之三十左右来自于建筑业,这
为缓解大城市交通压力,不仅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而且全国其他几十个城市都在修建或运营地铁。城市地铁施工环境比较复杂,施工时难免穿越既有建筑物。地铁施工会造成土体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