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行政文化中心及其外部空间自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政治属性。外部空间是行政文化中心实体的空间延伸,与后者共同表达人类社会对权力的投影,并长时期以“轴线对称,择中而立”的布局反映权力对空间的影响力,进而导致了大众产生对既有或拟建的行政文化中心所塑造的外部空间环境理应具有权力审美倾向的集体无意识。随着民主社会的推进与市场体制的转变,市民社会这个源于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以现实的姿态出现在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调整的中国。因此,超大尺度、凸显政府地位的外部空间受到广泛的质疑,“人文关怀、文脉相承”等理念跃入大众视野对外部空间的重新定义范畴,基于这样的背景,本研究应运而生。针对城市行政文化中心外部空间,研究首先通过回顾国内外设计的相关文献,发现并总结出现阶段关于外部空间设计领域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基于政府转型引发市民社会意识觉醒为大背景,选取人性化营造作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在界定研究对象的定义与范畴之后,通过归纳不同时期行政文化中心类型特征来提取空间原型,总结其演变规律。继而表述外部空间发展至今的时代背景,定义外部空间的时代属性,揭示外部空间的本质意义。最后探讨市民社会空间的表达方式,阐述外部空间现阶段表达的进步与不足,得出人性化营造顺应外部空间发展趋势的相关结论。文章针对行政文化中心外部空间的使用人群进行分类,并通过具体的人群活动做出层层递进的解析,并根据行为活动源于需求的视角,通过对比法,总结和归纳出最适宜的需求层级理论划分方法,并最终将需求落实到行政文化中心外部空间本体上,推导出外部空间的研究类别与内容。秉承上述研究结果,文章针对行政文化中心外部空间特殊的使用人群结构以及相应的需求为框架,展开对行政文化中心外部空间人性化营造技法的讨论。最终归纳出人性化营造原则,并以系统论研究法分别展开对高阶需求和低阶需求的人性化营造方法的讨论,结合相关理论与案例并最终得出相关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