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研究以怒江河谷潞江段面积为920Km~2地区的土壤特征与生态地质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察、取样测试和室内资料整理,总结了该地区土壤的基本特征,土壤与基岩、土壤与植被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岩对植被、对整个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另外,通过对研究区内生态地质环境的调查,主要包括气候、水文、植被、地质灾害、人类活动等方面,对该地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进行定性的评价。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对研究区的土壤类型、分布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并重点描述了基于不同成土母质的土壤的典型剖面。研究区主要发育红壤、黄壤、棕壤,其中红壤呈红色,其厚度约为40-20cm不等,分层明显,植被发育一般;黄壤呈橙红或黄色,土层发育,分层明显,是较好的农业用地;棕壤呈棕黑色,土厚约为40cm,植被分布一般。(2)对不同剖面的土壤进行了野外取样和室内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化学成分与成壤母岩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土地利用和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了资料。(3)通过对不同母质的土壤成分对比,研究了不同类型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由第四纪沉积物发育而来的土壤化学成分含量丰富,且元素的吻合度高,有利于植物生长,与实际野外观察相符;由不同基岩残积物发育而来的土壤与基岩的化学成分之间存在着继承性,其中,由卧牛寺组玄武岩发育而来的土壤的化学成分较丰沛,土质细腻,加之基岩对水分有较好的涵养作用,最适于植被的良好生长。(4)对比分析怒江以西、怒江沿岸和怒江以东的土壤与与生态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总结土壤、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地质灾害、人类活动等方面,对研究区内的生态地质环境情况进行总结,最后对生态地质环境进行了定性评价,并针对相应的情况提了生态地质环境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