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长是学校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引导者,校长对自身角色的准确把握,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校长这一角色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回顾我国建国以来不同时期校长角色的演变,可以看出由于我国长期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和计划经济模式,使学校依附于政府,依附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指挥,校长主要扮演的是执行者的角色,自主性受到限制,创造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特别是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长的角色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内容。社会环境、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及课程改革对学校发展、课程管理、教师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要求中小学校长角色作出历史性更新。校长应以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学校的组织性质及核心价值观,以领导者的角色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以管理者的角色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管理法规、管理方法和技术对学校的人员、财务、教育教学工作等进行全面的管理,校长还要以经营者的角色,经营好学校品牌。笔者长期工作在基层学校,通过对中小学校长的观察和对四位中小学校长较为深入的个案访谈发现,由于地方和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模式还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变,以及校长自身的能力及素质等原因,在当前的中小学校长中很多校长仍旧扮演着执行者的角色,比较被动地执行上级指令,疲于应付,深深陷入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在上级的要求、社会的要求与学校的具体工作之间寻找着平衡。政府投入的严重不足成为校长们最大的困惑,为了学校的发展,校长们常常为经费而四处奔波,到处“化缘”。环境和自身的原因使校长们对自己的角色把握产生了偏差。为使一线的中小学校长能够有效的扮演好校长角色,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应简政放权,给校长充分行使管理权力的空间,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应重视校长的培训工作并努力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帮助校长实现角色的转变,提高校长领导学校的能力。作为一线的中小学校长,应学会角色调试,努力提高领导能力,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到那些对自己和学校更有价值的角色上。校长应加强角色认知,提高角色的服务意识,提高为师生服务的水平。在实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