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三尖瓣环和室间隔的正常解剖特点为预激综合征右房室旁道射频消融的介入手术治疗上提供解剖学上的帮助。方法:选取30个经福尔马林防腐固定1-2年,排除有心脏疾患病史的正常人体心脏标本,年龄20-50岁。心脏瓣膜处于自然舒张状态。观察三尖瓣环的形态、大小,确定三尖瓣连合的位置及其在心脏表面的体表投影,确定三尖瓣环的周长、瓣膜附着缘的长度,观察隔侧瓣附着缘与三尖瓣环之间的关系,观察室间隔右侧面的与三尖瓣隔侧瓣的关系及其他毗邻结构,观察测量室间隔膜部的形态、长短径、面积及房部膜部、室部膜部面积与膜部总面积之比。并且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住院临床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右侧旁道所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40例病例,行右房室旁道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实验解剖部分①三尖瓣环略成三角形,长径和短径分别为:31.25±3.21mm和21.30±2.14mm;三尖瓣环的面积为798.6±107.0mm~2,口的周边有宽1.8±0.35mm纤维环;②前上隔连合在心脏表面投影位于主动脉根部右前壁与右心耳基底部之间,沿升主动脉长轴做矢状切面向右旋转30度处。前后连合位于右心耳(胸肋面)下缘中点垂直向下11-17mm。下隔连合位于房室交点右侧7-9mm;③三尖瓣环周长112.02±9.80(mm),各瓣附着缘长43.24±5.42mm(前)、37.12±5.79mm(下)、30.31±5.96mm(隔),各瓣附着缘长与三尖瓣环周长之比为0.387±0.060(前),0.331±0.066(下)、0.286±0.065(隔);④三尖瓣隔瓣下移最大的距离在成人为:6.12±0.87mm;三尖瓣隔瓣根部在室间隔上的位置较二尖瓣前叶根部在室间隔上同样的位置低6.87±2.61mm;⑤室间隔右侧面被三尖瓣隔侧瓣前1/4-1/5和前瓣后端横跨而被分为房室部和室间部者共22例,占73.33%,其中房室部大于室间部者共10例,占45.45%、房室部小于室间部者8例,占36.36%、房室部与室间部大小相近者4例,占18.19%;室间隔膜部右侧面全部位于隔侧瓣附着线以下,房室部缺如,只有室间部者共有6例,占20.00%;室间隔右侧面全部位于隔侧瓣附着线以上,室间部缺如,只有房室部者共2例,占6.67%;室间隔右侧面位于三尖瓣隔瓣与前瓣的结合处,室间隔最前端。房室部前上缘位于主动脉隆凸下方,向后上与右纤维三角相连续,且与对侧的主动脉右后瓣环之右半部附着缘及附近相对应;⑥室部膜部、房部膜部、膜部面积分别为:48.0mm~2,35.4mm~2,84.4mm~2,房部膜部/膜部、室部膜部/膜部比值(%)分别为0.386,0.584。临床射频消融:40例患者中显性旁道32例,隐匿性旁道8例:单旁道38例,右侧双旁道2例;其中有5例房颤伴旁道前传,1例为房室型Mahaim氏旁道,1例为右后间隔慢旁道。共有右侧房室旁道42条,首次消融成功39例,1例合并有Ehstein畸形,成功率97.5%,共有2例复发。结论:1.三尖瓣环的位置,大小以及三尖瓣环各连合在心脏表面投影为X线下找准三尖瓣环的位置变化至关重要,从而较精确地对旁道进行定位诊断。2.三尖瓣隔瓣下移度观察测量为预激综合征右房室旁道合并Ebstein畸形的诊断提供了解剖学依据,增加对合并Ehstein畸形的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的成功率。3.对三尖瓣环与室间隔的研究对Mahaim纤维成功消融减少损伤房室结及希氏束提供解剖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