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文学走出去”这一议题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文学的译介又是必经之路。作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近年来余华得到法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关注,先后有十部作品被译介到法国,并斩获多项文学奖项。2008年,其长篇小说《兄弟》在法国一经出版便引起热议,大量媒体发表评论文章,其中包括《世界报》(《Le Monde》)《解放报》(《Liberation》)《新观察家》(《Le Nouvel Observateur》)、文学半月刊(《La Quinzaine litteraire》)等主流媒体纷纷为此撰文。中国文学的译介一向处于弱势地位,而此次《兄弟》进入主流读者群,引起强烈反响,是之前中国文学译介过程中少有的现象。法国媒体几乎倾倒性地给予这部作品以积极的赞誉,称其为“余华最伟大的作品”,这与国内诸多质疑之声形成强烈反差。文本在不同语境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受到的媒体批评,其受众广,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且具有导向性、建构性、高效性和批评性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中考察文本在该语境下的接受问题。由此,本文基于所收集的50篇法国媒体评论,参照国内对《兄弟》的批评,顺应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从意识形态、文化倾向等方面对文本在不同语境下的接受进行阐述与剖析,分析其不同命运的成因。论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分为三章。引言首先对中国文学的译介及余华在法国的译介进行简要介绍,并就论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及研究价值进行陈述。第一章分为两部分,就《兄弟》在法国的译介过程与其在法国得到的反响作一论述。第一部分从余华的号召力、文本的吸引力以及出版社的角度解释了《兄弟》在法国得到译介的原因,并从译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出发肯定了两位译者的翻译工作。第二部分对《兄弟》在法国的积极反响做一介绍,并参照国内的质疑之声,提出接受差异这一问题。第二章以法国媒体评论为基础,通过对评论文章的引述,从三个角度梳理与分析了法国媒体对《兄弟》的批评,并与国内批评进行参照。第一部分涉及小说的题材:《兄弟》将文革时期与现今高速发展的中国两个引发强烈好奇心的时代置于一本小说中,关乎政治与经济,吸引了法国主流社会的目光:而在国内因余华之前的多部作品也以文革为背景,《兄弟》被指题材无意义的重复,在深度、广度上也毫无推进。第二部分论及小说的风格:法国评论认为小说中的语言幽默,风格诙谐,是对悲痛历史的一种讽刺:而国内认为其语言粗俗平淡,风格懈怠。第三部分关乎小说的内容与情节:法国评论赞其是史诗般的巨著,作品涵盖内容丰富,浓缩与对比了两个时代,值得品读;而国内认为其内容媚俗,是情节无节制的堆砌,甚至对情节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第三章从三方面对上述的文本中法接受反差的原因进行深层的探讨。原因一是读者的阅读视角:法国读者在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时采取了政治的审美视角,他们青睐小说主题与政治或文革叙事相关的作品,倾向于从社会学角度阅读中国文学,并钟情小说中的“苦难叙事”。原因二是文学审美的差异:《兄弟》在国内被批庸俗不堪,与中国主流美学相悖,其简单的写作风格被指索然无味;而在法国读者却给予了另一种解读,受其小说传统的影响,拉伯雷式的怪诞粗鄙为读者所熟悉,简单的文字风格亦为读者所接受。原因三是对他域的认知诉求:不同语境下的读者感受力不同,国人对小说所描写的情节习以为常,环境削弱了故事的冲击性:而文本为法国读者提供了认知的可能性,因文化差异,对于异域的猎奇心理,对异国情调的追求,使他们被情节所吸引。结论部分对影响文本传播与接受的各因素做了概括,通过个案的考察,为中国文学的译介与接受考察提供一个参照,从中思考如何使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