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海二期课改全面推行之际,为了将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成果化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财富,使之成为优质的教师培训资源,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推选探索实践课的活动。为了寻求改革和实践之间的平衡,为了指导教师的职后培训,这需要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对探索实践课进行评价和细致的研究,从而为进一步推进二期课改提供有益的建议。本研究以课堂活动为切入点,选择了探索实践课中的初中代数课作为研究对象。在活动理论的指引下,聚焦数学课堂活动,以及学生课堂的认知活动,研究其特点,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反复观察录像课的基础上,本研究把课堂活动分成4类:教师讲授(简单问答),师生互动,练习实践,和合作讨论。学生的认知活动被分成回忆、识别、发展、建构4个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始终保持了课堂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研究发现二期课改探索实践课较好地贯彻执行了二期课改的理念,课堂主要以师生互动和教师讲授(简单问答)相结合的形式展开,辅之于练习实践和合作讨论,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传统教学原则:(1)在师生互动中,形成概念,探讨解法,促进了学生抽象的数学思维;(2)教师讲授,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3)注重变式练习,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并重;(4)合作讨论,给予学生思考交流的空间。(5)注重创设情境和课堂的总结。与此同时,探索实践课还存在以下薄弱的环节:(1)学生建构的认知活动偏少;(2)有的课堂例习题过多,学生没有时间深入思考。(3)合作讨论尚存在形式主义之嫌。对探索实践课呈现的教学特征,本研究也作了讨论:(1)主张师生交流,是中国教育的传统理念。(2)教师讲授不能搞简单的“二分法”;(3)课堂情境引入可能受到教育改革和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但也不能过头。(4)合作讨论对中国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说是新生之物,值得关注。本研究表明,二期课改引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把传统和改革的教学方式融为一体,兼顾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发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事实上,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教师发展其独有的教学方式是合乎情理的,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