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本院新生儿病区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早产儿的凝血功能状态,对有输注血浆、冷沉淀的早产儿进行疗效分析,了解各期早产儿的凝血功能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了解及规范诊治早产儿凝血功能障碍和改善预后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出生,生后2小时内入住新生儿病区、NICU病区的早产儿临床资料,先按是否给予输血浆及冷沉淀分为干预组、未干预组,未干预组按是否有出血表现分为出血组、无出血组,分析凝血功能影响因素及无出血组早产儿各个胎龄组生后2小时内、第2~7天、第8~14天的凝血功能状态,并对干预组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1.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间纳入本次研究的病例共409例,未干预组387例(94.6%),干预组22例(5.4%)。未干预组中早期早产儿组20例(5.2%),中期早产儿55例(14.2%),晚期早产儿312例(80.6%)。387例未给予临床干预早产儿中,80例有出血症状或经头颅B超发现出血的无症状早产儿,307例纳入无出血组,其中早期早产儿11例(3.6%),中期早产儿43例(14.0%),晚期早产儿253例(82.4%)。干预组:早期早产儿组14例(63.6%,其中极早早产儿2例),中期早产儿4例(18.2%),晚期早产儿4例(18.2%)。输注新鲜冰冻血浆19例,主要用于早期早产儿(68.4%),输注冷沉淀3例,有2例为早期早产儿。 2.本研究对象409例中,有91例(22.2%)在住院期间发生出血,其中颅内出血79例(占出血病例的86.8%),消化道出血3例(占出血病例的3.3%),肺出血1例(占出血病例的1.1%),皮肤粘膜出血5例(占出血病例的5.5%),颅内出血伴消化道出血2例(占出血病例的2.2%),肺出血伴皮肤粘膜出血1例(占出血病例的1.1%)。其中有11例患儿给予临床干预。79例颅内出血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75例(93.7%),硬膜下出血1例(1.3%),脑实质出血3例(3.7%)。75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中,脑室内出血Ⅰ级有27例(36%),脑室内出血Ⅱ级有45例(60%),脑室内出血Ⅲ级有3例(4%)。 3.无出血组的307例早产儿各胎龄组生后2小时内、第2~7天、第8~14天的凝血功能指标中,PT、APTT、TT时间随日龄增长而缩短,FIB、PLT随日龄增长而升高,三组间APTT、TT、PLT的差异显著(P<0.01)。 4.输注血浆或冷沉淀后5天内,PT、APTT、TT的平均值均较输注前降低,FIB较输注前升高,PLT无明显变化。其中输注冷沉淀的3例早产儿输注前后的凝血指标对比中,两组间FIB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T、APTT、TT、PLT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9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早产儿,血浆输注前后两组间PT、APTT、FIB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LT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早产儿凝血功能与胎龄、日龄有关,胎龄越小,凝血功能发育越不成熟,生后随着日龄的增长,凝血系统进一步发育,此外,凝血功能还与出生体重、分娩方式、母亲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母亲妊娠合并糖尿病相关。 2.凝血功能指标并不能反应出血情况,部分凝血功能正常的患儿也可能有出血发生。早产儿出血性疾病中,颅内出血为主要表现,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 3.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可以改善部分凝血指标及出血患儿的出血症状,部分用于无临床出血表现的早产儿的预防性输注,其必要性目前仍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