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萍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的学术思想疗总效结观察

来源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F_Frank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刘晓萍导师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的学术思想。陕西中医药大学刘晓萍主任医师为陕西省名中医,陕西省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刘晓萍老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9年,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将中医儿科古代学术思想和中医儿科现代学术的思想进行了糅合,形成了一套自有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案,相较于单纯的古代理论体系和临床验方,更完整,更系统,更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本论文旨在发扬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方面的优势,将宝贵的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下去,使其得以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从事中医儿科学的同行们系统的、全面的掌握小儿厌食症的中医学术思想及治疗理念,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方法:详细介绍了刘晓萍导师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经验,分别从病因病机、四诊诊察、辨证分型、典型案例、方药加减及方解体会,来总结刘晓萍导师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的学术思想。  结果:刘晓萍老师在总结前人关于小儿厌食病因病机脾胃不和、脾胃气虚及脾胃阴虚等认识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自己的两个观点:  一、小儿厌食多与脾虚肝旺有关。刘老师认为,肝胆与脾胃在生理功能上相辅相成。肝主疏泄,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息息相关,能协助脾胃气机升降,脾土的升清及主运化的作用有赖于肝木升发之气。而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阴血又可滋养肝体。两者气机相调,营养物质得以运化滋养五脏六腑。但是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若脾胃虚弱,脾虚而肝气旺盛,肝木克脾土,则出现性格暴躁易怒,挖鼻抓耳磨牙等肝旺的证候表现。  二、小儿厌食多与气虚血瘀有关。刘老师认为,气血为生命之本。生理功能下,“气行血,血载气”,两者相互为用,相互制约。气血协调平衡,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厌食的患儿,脾气亏虚,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导致血行不畅,易有血瘀出现,故老师在治疗小儿厌食的方药中多加用活血化瘀之品。  结论:一、刘晓萍导师在总结前人治疗小儿厌食证分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脾虚可致肝旺,对此类患儿治疗上要加疏肝柔肝药物。  二、刘晓萍导师认为脾气虚的患儿多有血瘀,故在治疗上可加用活血化瘀的药物。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MRI对原发性直肠癌检查的可行性、诊断价值、临床意义及直肠癌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其磁共振表现的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收集临床拟诊为直肠癌而行MRI检查者46例。检
目的:  本课题观察实脾饮对脾阳虚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评级、左室射血分数、E/A值、BNP及6分钟步行试验(6 minute walktest,6MWT)的影响。明确其对脾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宫内生长受限(IUGR或FGR)的困扰。IUGR被美国妇产科学院誉为“现代妇产科中最为常见和复杂的疾病”。大约10%的妊娠女性会出现胎儿生长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