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和辩证思想的著作,它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产生在中国,却属于全世界。许多国内外译者纷纷苦心尝试将其翻译成外文,使其成为除《圣经》以外的翻译版本最多的著作。这些译本各具特色,精彩纷呈。本文将从阐释学角度对《道德经》译本的多样性进行分析。阐释学是理解和揭示意义的方法,它关注人的理解和解释活动,而翻译活动同样涉及到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从本质上讲,阐释学和翻译研究都是探寻意义的转换问题,因此阐释学这种哲学思想就自然而然地和翻译有了密切的联系。无疑,阐释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不仅扩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还深化了人们对翻译过程的认识。哲学阐释学涉及到几个重要概念,如历史性、偏见、视域等。哲学阐释学强调理解的历史性,认为理解总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阐释的主体(读者或者接受者)和客体(文本)都嵌于历史之中,因此有无法消除的历史局限性和特殊性。历史性构成了人们的偏见。人类从一出生开始,就被既定的历史、文化、语言所浸染,根本无法自由选择或摆脱历史文化通过语言对自身的预先占有。因此,偏见是构成理解的基础之一。理解过程中有两种不同视域:文本视域和理解者的视域。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视域,即使同一时代的人因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个人经验、审美情趣、认知能力等而有不同的视域。阐释学认为,任何理解都是视域融合的过程。历史性、偏见、视域这几个概念同阐释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阐释者的个人知识构成和生活经历等密切相关。由于这些因素随时间和个人的不同而不同,由此导致阐释也会不同。因此,阐释学为我们理解和分析译本多样性提供了合理的解释。《道德经》的翻译史其实就是一部阐释的历史,每位译者都试图把他所理解的《道德经》用另外一种语言传达给读者。从历史性的角度看,《道德经》的翻译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基督教化时期、顺应西方时期、多元化阐释时期。不同时期的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存在差异。从偏见的角度看,偏见决定了译者在其所处文化中接受了语言及运用语言的方式,并将其带入理解和翻译过程中。从视域的角度看,《道德经》用语玄妙,意义深奥,充分体现了文本视域开放性的特点,而不同译者因背景不同而拥有不同的视域。开放的文本视域与各异的译者视域相融合,产生出了多样的译本。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框架结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包括《道德经》翻译的综述和阐释学发展的概括性回顾;第三章是对《道德经》更为详细具体的介绍,包括老子和《道德经》的概况、《道德经》的深远意义及其层出不穷的英译本;第四章重在论述阐释学和翻译的关系。首先介绍阐释学的起源和发展,其次探讨阐释学对翻译的启示,启示部分又从翻译的实质、历史性、偏见、视域四方面进行分述;第五章从阐释学角度分析《道德经》译本的多样性,具体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即历史性、偏见、视域;第六章为结论,对本论文的研究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