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理论研究,其目的在于以翻译家为基础,通过历时性的古今融合和共时性的中外参照,探讨其翻译思想的演变,促进其翻译理论的现代性阐发,从而为翻译研究就提供新的路向和模式。钱钟书是20世纪著名的学者、作家,他学贯中西、博学多才,在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等领域成就显著,其翻译思想亦洞彻深邃。特别是在《林纾的翻译》里提出的“化境”论意蕴丰富,从中国古代一段关于“译”的训诂中透视出“诱”、“讹”、“化”等翻译的共同规律,发掘出翻译的功能、难以避免的毛病与最高理想,涉及文学翻译的本质问题。化境论把翻译从美学的范畴推向艺术的极致,在翻译理论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钱钟书“化境”论表达的含蓄性与诗意性,不同学者对此见仁见智,彰显了“化境”论的丰富内涵。翻译界一方面赋予其极高的理论地位,另一方面却在理论上对之阐发不足。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学科之间的阻隔,此种阻隔在一定程度上隐藏了“化境”论的内涵,并导致一种片面的观点。目前针对钱钟书翻译思想的研究,主要是以钱解钱的方法,总体上有介绍、解释和用“化境”理论评析译作这三个角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钱钟书翻译思想的研究,但缺少有深度的理论阐释,在研究路向上突破还不够明显,需要深入研究。本论文聚焦钱钟书的“化境”翻译思想,并试图阐释“化境”理论指导下的文学翻译过程研究。“化境”论打通了古今中外,既是中西方古典与现代美学、哲学、译学传统的延续,又具有过去的现在性,既有自我本身的特质,又与他者相融相通。化境论揭示了翻译的本质: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自我与他者的对话与交流;文学翻译是译者与文本互观共感,进行视域融合和审美创造的过程。唯有在中西思想与译论的对话中,才能更好的定位“化境”论的理论深意、准确理解其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