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胃癌是世界范围内的高发恶性肿瘤,我国是胃癌高发的大国,据统计,我国胃癌的发病人数占到全世界的42%左右,每年发病40万例,死亡率占肿瘤相关的第二位。预计在未来的20年,胃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二甲双胍是目前临床上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一线口服降糖药物。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二甲双胍不仅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实惠的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还对妇科肿瘤、乳腺癌、膀胱癌、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同时,有体外细胞实验表明,二甲双胍对于胃癌细胞有抑制作用。近30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均在逐年攀升,恶性肿瘤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也在迅速增加。在胃癌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可达8.9%。本研究旨在探讨二甲双胍对合并2型糖尿病的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连市中心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0医院经胃癌根治术治疗、病理学确诊的73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34例患者使用二甲双胍作为糖尿病治疗药物(二甲双胍组),有39例患者未使用二甲双胍作为糖尿病治疗药物(非二甲双胍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术后有无复发转移及其出现时间,1年及3年无复发生存率及总生存率,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方面有无差异。2.统计分析采用SPSS22.0,计数资料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卡方分析,等级资料组间差异性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本研究计数资料经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因此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以及单因素cox回归,多因素的生存分析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定义检验水准为0.0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的比较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发病年龄、组织学分级、病理分型、肿瘤直径等方面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各项临床资料无明显组间差异。2.COX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学分级及肿瘤直径大小不是影响患者无复发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的因素;病理分型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但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区域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患者无复发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区域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加,患者复发转移的风险及死亡风险增大。3.二甲双胍组患者1年、3年的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分别高于非二甲双胍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二甲双胍组腹泻及HFS(hand-foot syndromes,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略高于非二甲双胍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略低于非二甲双胍组,但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外周神经毒性反应中,二甲双胍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二甲双胍组,患者出现较严重外周神经毒性表现的情况也较多,其P=0.02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二甲双胍组与非二甲双胍组相比,1年及3年的DFS率、OS率更高。2.二甲双胍组较非二甲双胍组,周围神经毒性反应更重、发生率更高。3.区域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胃癌患者DFS、OS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