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丙泊酚是一种新型的快速、短效静脉麻醉药,持续输注后无蓄积,苏醒迅速而完全。目前普遍应用于麻醉诱导与麻醉维持,也常用于危重症患者的镇静处理。1977年Key与Rolly首先报道并确认丙泊酚可作为静脉诱导药,此后相关文献逐年增多,对其药效学与药代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为临床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变化受性别、年龄、体重、伴发疾病和伍用药物的影响。随着全凭静脉麻醉(TIVA)和MAC技术(MonitoredAnesthesiaCare)的日益广泛开展以及老年患者的日渐增多,老年患者使用丙泊酚麻醉的安全性、输注方式、用药剂量和适宜镇静深度的判断是目前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丙泊酚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infusion,TC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静脉麻醉、无痛诊疗和危重患者的镇静处理。其明显优点是镇静水平稳定,深度容易调控,使用药达到个体化的要求。静脉输注丙泊酚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程度与患者的年龄、体格状况、血药浓度及注药速率有关。本研究重点观察老年患者行丙泊酚TCI时,不同效应室靶浓度下双频指数(BIS)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效应室靶浓度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程度,探讨老年患者用TCI行丙泊酚镇静时,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效应室靶浓度设置值。
方法
1病例选择:选择心肺功能基本正常、拟在静脉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21例,其中男10例,女11例,ASAⅠ~Ⅱ级。麻醉前24h内未应用过镇静类药物,亦无麻醉前用药。无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和丙泊酚过敏史。
2研究设备:
(1)日本CollinBP508型多功能监测仪
(2)思路高TCI-Ⅰ型注射泵
(3)美国A-2000脑电监测仪(Aspect公司)
(4)美国Bioz.com数字化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护系统(Cardiodynamics公司)
(5)高效液相色谱仪(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
3研究方法:
(1)患者入室后取平卧位。开放左肘正中静脉,以10ml·kg-1·h-1的速度滴注乳酸钠林格氏注射液。局麻后用动脉留置针(B-D公司)作左侧足背动脉穿刺置管术。
(2)用日本CollinBP508型多功能监测仪监测右上臂平均动脉压(MAP)、Ⅱ-导联心电图(ECG-Ⅱ)、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3)用酒精擦拭患者前额皮肤后,按A-2000脑电监测仪要求将测量电极贴于患者前额皮肤上,用导联线连接到监测仪,测定双频指数(BIS)。嘱患者闭目并放松肢体,当四个电极阻抗均通过仪器检测后记录基础值。
(4)无创心阻抗血液动力学监测仪的四对电极分别放置在双侧颈部和双侧腋中线剑突水平,测定无创血液动力学的各项指标。
(5)将丙泊酚药液置于20ml注射器中并固定于TCI泵上,在TCI泵的输注设置程序中输入患者的年龄、体重并设定血浆靶浓度。丙泊酚初始血浆靶浓度设定为0.5μg/ml。
(6)待各项监测指标平稳后,从血浆靶浓度0.5μg/ml开始TCI丙泊酚,当效应室靶浓度上升到血浆靶浓度水平时,将血浆靶浓度增加0.5μg/ml,当效应室靶浓度再次上升到血浆靶浓度水平时,重复上述步骤,使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呈阶梯式上升,每次递增0.5μg/ml,直至浓度达到3.5μg/ml。
4监测项目:
(1)镇静水平:Ramsay镇静评分,BIS测定值。
(2)循环状态:MAP、HR、ECG-Ⅱ以及无创心阻抗血液动力学监测仪测定的心脏指数(CI)、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加速度指数(ACI)、射血前期(PEP)、左室射血时间(LVET)、收缩时间比(STR)和左心做功指数(LCWI)。
(3)呼吸状态:RR和SpO2。
(4)丙泊酚血药浓度:经足背动脉抽取动脉血样3ml置于抗凝试管中,3000转/分离心15min后,放置于-70℃冰箱保存,以备用HPLC法检测丙泊酚血药浓度。
5记录时点:
(1)TCI丙泊酚前各监测项目的基础值。
(2)TCI丙泊酚时,每当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上升到血浆靶浓度水平时,记录各监测项目的测定值和采取动脉血样。
6统计学分析:
统计量用均数±标准差(mean±s)表示。计量资料用配对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的显著性。计算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与实测血药浓度的预测误差中位数(MDPE)、预测误差绝对值的中位数(MDAPE)和摇摆率(Wobble)。分析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与实测血药浓度、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与BIS测定值的相关性。P<0.05,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结果
1丙泊酚TCI期间效应室浓度与实测血药浓度的关系:
丙泊酚TCI期间,当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0.5μg/ml、1.0μg/ml、1.5μg/ml、2.0μg/ml、2.5μg/ml、3.0μg/ml和3.5μg/ml时,实测血药浓度分别为:0.56±0.14μg/ml、1.00±0.26μg/ml、1.53±0.28μg/ml、2.07±0.27μg/ml、2.72±0.24μg/ml、3.39±0.25μg/ml和3.73±0.41μg/ml。随着效应室靶浓度升高,实测血药浓度亦升高,二者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呈高度直线性相关(r=0.9982,P<0.01)。从0.5μg/ml至3.5μg/ml七个浓度水平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与实测血药浓度值的MDPE为5%,MDAPE为12.7%,摇摆率为12.0%。
2BIS测定值、Ramsay评分与实测血药浓度的关系:
(1)在本研究范围内,随着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升高,BIS测量值呈现下降,二者间呈高度直线性负相关(r=0.9985,P<0.01),回归方程:BIS值=92.94-17.77×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值(R2=0.9771,P<0.01)。效应室靶浓度为2.5μg/ml时,BIS值下降到44.4±11.0。
(2)效应室靶浓度为0.5μg/ml时,50%的患者镇静评分达到3级,浓度为1.0μg/ml时,90%的患者镇静评分达到3~4级。
(3)实测血药浓度(Cb)为0.56±0.14μg/ml时,BIS值为87.7.±7.0,Ramsay评分2~3级;Cb为1.00±0.26μg/ml时,BIS值为76.0±8.3,Ramsay评分3~4级;Cb为1.53±0.28μg/ml时,BIS值为63.9±11.1,Ramsay评分4~6级;Cb为2.07±0.27μg/ml时,BIS值为53.3±11.0,Ramsay评分6级;当Cb为2.72±0.24μg/ml时,BIS值为44.4±11.0,Ramsay评分6级。
3血液动力学变化:
(1)在7个效应室靶浓度水平的观测中,与基础值相比较,HR和STR改变不明显,ACI降低但仍在正常值范围内,CI和LCWI的降幅范围分别为11.3%~22.2%(P<0.05~0.01)和23.2%~48.1%(P<0.01)。
(2)效应室靶浓度为1.0μg/ml时,MAP降幅为基础值的20.0%,CI降幅为基础值的13.0%。效应室靶浓度为2.5μg/ml时,MAP降幅为28.0%,CI降幅为22.2%。效应室靶浓度达到3.5μg/ml时,MAP的降幅达到34.0%。
4呼吸变化:
自主呼吸频率稍有降低。鼻导管吸氧1L/min,SpO2均保持在95%以上。
结论
1用思路高TCI-Ⅰ型注射泵行丙泊酚TCI时,效应室靶浓度与实测血药浓度呈高度直线相关,提示该注射泵的性能达到临床应用精度的要求。因此可以用效应室浓度提示实际血药浓度。
2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与BIS测定值呈高度直线负相关,可以用丙泊酚效应室浓度评估镇静深度。
3老年患者当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为2.0~2.5μg/ml时达到深度镇静水平;当效应室靶浓度在0.5~1.0μg/ml时可获得临床镇静效果,且对血液动力学影响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