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溪外传》是清初文人陈鼎的私史著作,共18卷,分为忠义、孝友、理学、隐逸、廉能、义侠、游艺、苦节、节烈、贞孝、贞烈、阃德、神仙、缁流14部。全书以底层布衣文人的视角,呈现了一幅明末清初社会的众生群像图。由于多种原因,《留溪外传》受众度不高,其诸多价值尚未获得学术界足够关注。本文即以此书为研究对象,从其成书情况、传主形象、价值意蕴及艺术特色等方面予以初步探讨。全文分四大部分。第一章介绍《留溪外传》成书概况。本章从作者陈鼎生平及交游展开论述,陈鼎小时候跟从季父前往云南,并在云南娶妻生子,不久后,他游历全国多地,在外长达二十余年,晚年回归故里。他的著作成果颇多,写作涉及的范围广,包罗了人物传记、动植物及其它杂记。陈鼎家学来源于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的东林学派,他与当时的众多知名人士来往密切。其次,就《留溪外传》的成书过程展开论述。《留溪外传》现存两种版本,其书是陈鼎在外游历时期创编而成,陈鼎友人积极参与《留溪外传》的付梓、校对工作。再次,对《留溪外传》文体进行了界定,认为《留溪外传》具有私史性质,文章多为传记文之外,实带有小说色彩或个别篇章已纯然向小说转化。最后,从清初时期的思想和政治控制,政治的动荡为修史提供了素材来源,当时私史极具商业价值,修史风气盛行四个角度,探讨清初社会风气影响下的私史创作。第二章《留溪外传》传主形象分析。《留溪外传》按“以类相从”的原则进行编排,由于书中类部过多,故将其分为忠义、义侠、孝友、贞节四大类人物形象,并就这四类人物形象进行简析。忠义类传主忠于君主、上司及主人。义侠类传主尚义廉能、行侠仗义。孝友类传主悉心奉亲,一旦他们病重难医,便多以割股刲臂方式救之。父母舅姑被人冤枉、仇杀,他们定会为其洗清冤屈、报仇雪恨。贞节类传主有的为夫殉节,有的抚孤守节,还有宁可毁容不愿改嫁的女性。传记中人物形象始终围绕着“忠孝节义”的思想来行事做人,陈鼎欲将此种道德伦理范式永久存世。第三章《留溪外传》的价值意蕴。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是《留溪外传》的写作宗旨,其宗旨是“立名节”。陈鼎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熏陶,以三纲五常作为行事规范。其次,就《留溪外传》大量出现的奇行异节进行精神意蕴的挖掘。《留溪外传》中的传主,多有以奇行异节行世者,或以不同凡俗的处世行为,如哑默癫狂等标示自己,或有割股刲臂、代人受难、舍生殉节等极端行为。其精神意蕴,就传主层面而言,实则寄寓了遗民群体的苦痛激愤和忠于故国的志节,或是对道德伦常的超常践履。就作家层面而言,既是立名节之写作宗旨的需要,也相比常行庸德更易行劝惩教化之功。最后,探讨《留溪外传》的底层视角。全书极少功名通显者,而多草野韦布人士。本文将之分为两类论述,一为诸生——士阶层的底层,一为其他底层人物。前者的大量入传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诸生情结;后者涉及多种身份、职业与类型。《留溪外传》的底层视角与本书的私史性质相关,亦与陈鼎本人的经历及史家眼光紧密相连。第四章《留溪外传》的艺术特色。本文选取了三点主要特色来谈。首先是《留溪外传》的叙事技巧,比较显著的有对比反衬手法和关键情节与典型细节的注重。陈鼎尤喜将笔下的传主与毫无道德情操之人进行对比,以突出强调传主人物形象。《留溪外传》多以人物简传为主,想要以几百字的篇幅写尽传主的一生不仅不现实,并且也不易纳入整本书的价值体系与思想架构。因此,注重突出传主的关键性事件和典型细节就显得非常必要。《留溪外传》多数篇章都做到了这一点。其次,围绕《留溪外传》的语言艺术展开讨论。《留溪外传》的基本语言风格可以概括为简洁自然,不务增饰,契合于史传的实录精神。但简洁不意味着简单,陈鼎也很善于从精微处写人叙事,细腻传神,显示了极深的语言功力。少部分篇章亦显辞采华茂,委曲宛转,带有传奇小说语言色彩。最后,重点探讨了《留溪外传》的文末论赞。《留溪外传》受《史记》影响很深,篇末的“外史氏曰”直接继承了“太史公曰”的论赞传统。其功能主要有三点:一是直评人物;二是补充材料来源;三是借题发挥,以讽世情。陈鼎在多篇论赞中都显露了自己鲜明而强烈的爱憎情感,从句式角度而言,离不开“外史氏曰”中大量感叹句和反问句的使用。最后是本论文的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