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化、城市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互动关系的实质是“经济与民生如何协调”的问题,属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我国正渐近步入全面小康需给予高度关注的课题,但现有文献对此尚缺乏较系统深刻的研究。鉴于此,本文尝试构建工业化、城市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中国为例,展开互动关系及其发展状态、发展结构等检验分析,进而提出互动发展对策。在回顾和评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论文从互动的视角综合理解工业化、城市化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内涵;进而借鉴系统理论、协同理论、共生理论和门槛理论等经典理论,系统分析三者互动关系的理论机制,包括发展内涵、影响因素、内在机制和演化路径,分别阐述了互动关系的“内容构成和逻辑结构”、“主要因素及影响作用”、“内部作用和运行规律”以及“形态变化和路径演化”。并基于此,提出三个理论假说以待检验。在对中国的实证研究中,综合采用皮尔逊系数、面板VAR模型、面板Granger等方法,发现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存在较显著的互动关系,且以基本公共服务的制约作用为其主要特征。通过协调发展度模型测度其发展状态,结果表明:1997-2015年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三者虽已具备了协同作用的基础,但未真正实现协同共生的发展状态。对此,面板门槛模型结果进一步揭示出,三个子系统其实形成了以基本公共服务为“门槛”特征的非线性发展结构,而且城市化目前还只能在较低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层次下有限推动工业化进程,由此影响三者互动关系。为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互动发展,应做好基本对策支撑。在考虑“完善互动机制”、“提升互动水平”和“实现经济与民生协调”等对策目标,并坚持“经济效率与民生效益兼顾”、“因时制宜与因地制宜共存”和“统筹规划与务实渐进并重”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应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