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对心的描摹会变成一种图像、语言、空间…而眼与心的距离就是创作本身。”存在并感知世界的每一刻都会转化为内心与客观世界的接触的真实。感受的表达(创作)就成为了潜意识的捧出(主动)或显现(激发)。艺术是人类描述感受的最常用语言。而其中绘画又是最能够为大众接受的通俗的情感表达方式。相当数量的建筑师同时也是艺术家。绘画是一场纸面建造,是在平面上描述空间感受的艺术,不论是三维透视的幻象营造还是平面绘画就围合、分割、前后等关系的表述,随着不同色彩、明度、长短的线的不断叠加,最终展现的是一种各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画面建造的图示。 本文希望用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建立一条从客观世界的现有素材向建筑转化的通道,并以线为舟去溯创作之源。之所以以线而非其他诸如点面体作为切入点来谈空间建构,是因为客观世界是不存在数理上的线这一物象的,但是不论是物体的轮廓,内在的起伏,总体的走势等等,无不是用线在描述的。事实上线本身就是客观世界的抽象。不论是毕加索对螺旋体立方体的推崇还是塞尚的要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的论断。其起点都是线构成。而要构成圆锥、螺旋、透视中的立方体、圆球体等等,斜线和曲线是必须的要素。建筑作为三维艺术其创作一直以来有对绘画艺术的追随。从古希腊时期对柱式的拟人化与对开间比例的面的推敲,到立体主义之后名正言顺得将绘画语言转译为建筑语汇。绘画艺术在观念上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建筑空间的革新。现代建筑师柯布西耶就曾声称自己是一个画家,并不断通过抽象绘画获取建筑创作的灵感。线的叠加是纸面建造的一种,其创作过程与空间创作所要表达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希望描述占据、围合、分割、连接、前后、轻重、速度、密度、频率、聚散、差异等状态。本研究遵循以下过程,首先通过对客观物的观察以提取平面线,这些客观物包括植物、动物、人、山、水、树等6种,将观察后提取的线条绘于纸面便成为了绘画作品,之后通过研究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绘画、书法、篆刻),分析他们是如何将客观物象中的线元素提取出来的,并进一步分析其之所以如此提取的原因,是作为画面关系的表述亦或是作为情绪的表述,最后将平面的线的关系转译为空间关系,结合对实际案例的形态生成过程的分析以及相关案例构造做法的搜集来为创作溯源,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的游学经历重点分析此种方式下产生的代表性建筑和关键节点的构造方式。创作是内心情绪的图示化描摹,艺术作品这一情绪化的痕迹源源不断得为建筑创作供氧,作者不期以全面的视角来审视创作,却希望以个人的分析来溯创作之源,并以此为将来建筑师在构造空间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