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囊肿单孔腹腔镜体外剥除术可行性预测评分系统的构建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w1988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比较单孔腹腔镜(LESS)和多孔腹腔镜(CLS)行卵巢囊肿剥除术治疗良性卵巢囊肿的手术疗效,证实单孔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2、对比单孔腹腔镜体外(LESS-E)卵巢囊肿剥除术和单孔腹腔镜体内(LESS-I)卵巢囊肿剥除术的围术期结局,证实单孔腹腔镜体外卵巢囊肿剥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以及优势。3、分析LESS-E组和LESS-I组患者的术前临床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以预测良性卵巢囊肿患者行单孔腹腔镜体外卵巢囊肿剥除术的概率,并建立预测评分系统,指导良性卵巢囊肿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研究方法:1、选择2016年8月-2018年6月在我院行单孔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的患者102例及多孔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的患者224例,将两组患者进行1:1倾向得分匹配,以减少由于两组之间的基线资料的不平衡而导致的偏差,匹配因素包含年龄、盆腹腔手术史和卵巢囊肿病理类型。匹配后每组各94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各项指标。2、收集本机构在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下体外卵巢囊肿剥除术与常规单孔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的患者共288例。根据纳排标准排除45例患者后24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05例患者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下体外卵巢囊肿剥除术,138例患者行单孔腹腔镜体内卵巢囊肿剥除术,将两组患者进行1:1倾向得分匹配,以减少由于两组之间的基线资料的不平衡而导致的偏差,匹配因素包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卵巢囊肿的最大直径。匹配后每组各79例,分析并比较这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3、回顾性收集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本机构接受单孔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的患者的术前指标。根据纳排标准共243例患者进行了单孔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其中105例患者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下体外卵巢囊肿剥除术,138例患者行单孔腹腔镜体内卵巢囊肿剥除术。两组患者随机分配到训练集(n=183)和验证集(n=60)。对术前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下体外卵巢囊肿剥除术概率。在回归模型中采用β系数除以最小β系数的绝对值对每项预测因素进行评分,各项相加得到术前总评分,在整体数据集中,根据不同总评分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选择约登指数最大处选取界值作为最佳阈值以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研究结果:1、LESS组和CLS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多孔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无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单孔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常规多孔腹腔镜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更短(3.34±0.98 vs.3.79±1.09天,P<0.05),术中估计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LESS-E组和LESS-I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中转为多孔腹腔镜或开腹手术。两组在估计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术后24小时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LESS-E组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LESS-I组(85.01 vs 104.25 min;P=0.001)。此外,单孔腹腔镜体外卵巢囊肿剥除组囊肿内容物溢出率显著低于单孔腹腔镜体内卵巢囊肿剥除组(17.7%vs.46.8%;P<0.001),术后6小时疼痛评分平均值也低于单孔腹腔镜体内卵巢囊肿剥除组(3.37vs3.85分;P=0.016)。3、我们的分析表明,年龄、BMI、身高和卵巢囊肿的直径是单孔腹腔镜体外卵巢囊肿剥除术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这四个因素开发了列线图以预测良性卵巢囊肿患者行单孔腹腔镜体外卵巢囊肿剥除术的概率,其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38。列线图的外部和内部校准曲线拟合度都很高。此外,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在大多数阈值概率中显示出令人满意的净收益,表现出临床实用性。预测评分系统(predictive scoring system,PSS)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分别为0.837和0.835。在整体数据集中,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处选择界值,选择的评分为8分,在此处的阳性预测值为67.4%,阴性预测值为88.6%,预测效能最大,术前评分≥8分的患者建议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体外卵巢囊肿剥除术。结论:1、单孔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治疗良性卵巢囊肿是安全可行的。2、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下体外卵巢囊肿剥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在选定的患者中与单孔腹腔镜体内卵巢囊肿剥除术相比手术时间更短,溢出率更低。3、建立了一个预测良性卵巢囊肿患者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体外卵巢囊肿剥除术概率的列线图模型,并简化评分建立术前预测评分系统,评分≥8分的患者建议行单孔腹腔镜辅助体外卵巢囊肿剥除术。
其他文献
背景及目的胆汁淤积主要是胆汁流动受损,引起胆汁酸(bile acid,BA)在肝脏和血清中积聚,从而导致肝损伤、纤维化、肝硬化及终末期肝衰竭。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是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一线用药,但是40%左右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患者对UDCA治疗无反应,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
学位
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并且持续处于高发生率和高死亡率。HCC发病时非常隐匿,所以早期确诊率低,很大一部分患者就诊时已经处于晚期(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D期)。一部分患者由于全身基础条件差、肿瘤生长的解剖学位置不好或已经发生远处转移等原因,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索拉非尼(Sorafenib,Sor)作为一种酪氨酸
学位
背景及目的生发基质出血是造成早产儿和低体重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围产期生发基质中未成熟的血管缺乏自动调节机制,因此容易受到血流异常波动的影响从而导致血管破裂。足月时,成熟的生发基质含有大量神经胶质前体细胞以及神经元,所以血管生成较大脑其他位置更快,而且缺乏内皮基膜的纤维链接蛋白和周细胞等,导致生发基质的血管十分脆弱,在异常条件下容易造成血管的破裂出血。LA Pipile最早根据严重程度将G
学位
研究背景铀(Uranium,U)是放射毒理学领域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金属元素。贫铀(Depleted uranium,DU)是天然铀反应后的副产品,因其密度高、强度大、韧性好、穿透性强,被广泛的用于军事及民用活动中。DU具有化学和放射毒性,但研究的主要是化学毒性。呼吸道是DU进入体内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吸入难溶性DU粒子后,溶解的U在机体内的分布速率与二房室模型相符合,肺部被沾染后会
学位
研究背景:创面愈合是一个动态变化、精细调控的生物学过程,包括炎症期、增殖期和重塑期,各期顺序发生并彼此影响。成纤维细胞是参与创面愈合过程中的重要成员,由于其在肉芽组织形成中的核心作用,他的迁移和增殖是创面修复的关键步骤。如果肉芽组织形成失调,创面可能会延迟或无法愈合。创面形成后,内外源刺激开始激活各种细胞,为创面愈合创造条件。虽然炎症微环境已被证实是创面愈合的关键始动环节,并且成纤维细胞在这一过程
学位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最常见的恶性原发脑肿瘤,其进展迅速、复发率高,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6.8%。GBM患者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在手术、放疗和化疗多种模式治疗后,部分肿瘤细胞能够始动肿瘤复发。这些能始动肿瘤复发的细胞被称为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s),它们优先驻留在血管周围微环境中,并在GBM特有的侵袭性生长中发挥关键作用。尽管GSCs在G
学位
目的:腋动脉是躯干-上肢结合部位最重要的主干血管,快速定位腋动脉、实施精准体外压迫对控制该部位严重创伤大出血至关重要;而明确腋动脉长度、内径及其分支起源与分型,对腋动脉及其分支相关的疾病的术前评估、手术方案的制定以及减少医源性损伤也有指导意义。既往对腋动脉及其分支等解剖结构的研究多以尸体解剖为主,几乎无活体上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拟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是新生儿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长期接受PN的新生儿可出现PNAC,严重者可出现肝硬化、肝纤维化,甚至死亡,但PNAC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前期在1例家族性胆汁淤积性患儿中发现Sema7A的R148W纯
学位
背景: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所有器质性心脏病最终的临床归宿,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流行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HF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以呼吸困难、活动耐量降低、周围组织水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发达国家HF发病率大致相近,美国成年人HF发病率为1-2%,并且每年有超过100万慢性HF患者因急性发
学位
目的:将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和乙二醇壳聚糖(GC)通过有机合成、化学交联等方法,合成乙二醇壳聚糖-二乙烯三胺五乙酸(GC-DTPA),并对其在细胞及动物水平的相对安全性做出评价;通过体内促排能力的观察,为研制消化道核沾染早期促排剂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通过离体组织器官荧光成像,探究其体内代谢分布过程,明确其在消化道沾染放射性核素早期促排的可能促排途径。方法:(1)GC-DTPA的制备与表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