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学类型子宫肉瘤的临床特点、超声学表现、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以寻求该病诊治的改进方法。方法:本文收集从1999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诊治的162例子宫肉瘤患者病例及随访资料,行回顾性分析。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患者的临床特点、超声学表现、治疗方法及现阶段生存状态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对象临床特点及超声学表现的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子宫肉瘤预后影响因素分析中单因素分析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方法、Log rank对数轶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各组织学类型的生存状态分析采用生存曲线分析。各分析检验方法中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1.临床特点1.1年龄162例子宫肉瘤患者平均年龄:48.41±0.977岁,中位年龄:47.5岁,以47.5岁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47.5岁,>47.5岁),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发病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子宫癌肉瘤(CS)发病年龄最高,其中位年龄为57岁。1.2绝经状态162例子宫肉瘤患者中63人己绝经,99人未绝经,不同的组织学类型的绝经状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70.6%的CS患者已绝经。1.3临床表现子宫肉瘤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阴道不规则流血(52.5%),不同组织学类型子宫肉瘤阴道不规则出血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CS阴道不规则流血发生率远高于LMS.ESS.UES.AS及其他子宫肉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2,P=0.028,P=0.000).其次腹痛、腹胀发生率分别为31.5%、16.7%,不同组织学类型腹胀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UES与LMS.ESS.AS相比腹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2,P=0.016)。另外,阴道排液发生率为11.1%,不同组织学类型的阴道排液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CS阴道排液的发生率较LMS.ESS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AS与LMS.ESS相比阴道排液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2)。1.4临床分期不同组织学类型的临床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其中CS.UES患者发病时的临床分期较LMS.ESS患者高。1.5淋巴结转移各组织学类型的子宫肉瘤间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UES的淋巴结转移率较其他类型子宫肉瘤发生率高(42.9%)。2.超声学表现67.8%的子宫肉瘤患者超声学表现中探及血流信号,不同组织学类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LMS.UES.CS的超声学表现更有可能探及血流信号。3.生存率及预后因素分析3.1总体生存率本文162例子宫肉瘤患者1年、2年、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4.5%、74.9%、63.9%。3.2预后的单因素分析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是影响子宫肉瘤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发病年龄越大、临床分期越晚,子宫肉瘤患者预后越差,ESS及AS患者较其他类型子宫肉瘤患者预后好。3.3预后的多因素分析临床分期、治疗方案是影响子宫肉瘤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1、不同组织学类型子宫肉瘤的发病年龄及发病时月经状态不同,其中LMS、ESS多发于47.5岁以下、未绝经者,而CS、UES及其他子宫肉瘤则多发于47.5岁以上、已绝经妇女。2、子宫肉瘤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阴道不规则出血,其次为腹痛、腹胀及盆腔包块,CS患者阴道不规则出血的发生率较其他类型子宫肉瘤更常见,另外阴道排液亦是CS、AS患者较常见的首发症状。3、超声下发现包块内血流信号多提示为子宫恶性肿瘤。4、子宫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扩大手术范围对预后无影响。5、子宫肉瘤术后辅助化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内分泌治疗可提高ESS患者的生存率。6、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治疗方案是影响子宫肉瘤患者预后的单因素;临床分期、治疗方案是影响子宫肉瘤预后的独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