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肝硬化、肝细胞癌病毒分子遗传学特征初步探讨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zheng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致病因子。目前HBV致病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本试验对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含量、HBV基因组变异及基因型与终末期乙肝肝硬化、肝癌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并建立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大样本筛检及临床应用的HBV基因分型方法。【方法】随机选取85例乙肝终末期肝病患者,所有病例为2006年5月~2007年8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移植外科准备行肝脏移植患者。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32例(LC组),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癌53例(HCC组)。所有患者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ALT、AST、ALB、TB、GGT),自动凝血仪检测凝血功能指标(PT、Fib);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HBV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所有患者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85例患者中血清HBV DNA>10~4 copies/ml45例,在45例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患者,其中LC组12例,HCC组18例。30例患者血清HBV全基因组测序并基因分型,DNAStar5.0分析序列,查找变异位点。30例患者PCR扩增HBV S基因区目的片段,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电泳对HBV基因分型,并与全基因测序分型结果比较,以验证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型方法的正确性。比较两组数据统计学差异。【结果】85例乙肝终末期肝病患者,分析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定量结果,比较LC组患者与HCC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发现LC组患者PT、TB值显著高于HCC组,Fib、GGT值低于HCC组(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P<0.01);HCC组患者“小三阳”发生率和HBV DNA含量≥1.0×10~5copies/ml的患者数量明显多于LC组患者(X~2检验,P<0.05)。30例病例对其血清HBV全基因组测序,发现变异位点主要存在于增强子Ⅰ区,增强子Ⅱ区,BCP区,前C区,X基因区。其中LC组患者HBV增强子Ⅰ区C1155T(58.3%)、C1173G/T变异率(58.3%),增强子Ⅱ区A1727G/T(75.0%)变异率明显高于HCC组患者。HCC组患者HBV基因组BCP区T1753G/C(61.1%)、A1762T/G1764A(66.7%)变异率,X基因区C1386G(72.2%)、A1574T/C(44.4%)变异率明显高于LC组患者(四格表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PCR-RFLP基因分型结果与测序分型结果完全相符,本试验方法敏感度为10~4copies/ml。对LC、HCC不同疾病谱患者HBV基因型分析,发现B基因型与C基因型相比,在LC组和HCC组所占比例明显不同,HCC组患者HBV C基因型所占比率明显高于LC组患者。【结论】HCC组患者中HBsAg阳性合并HBeAb、HBcAb阳性的患者数量显著多于LC组患者且HBV DAN含量≥10~5copies/ml的患者数量同样明显多于LC组患者;LC组患者中HBV DNA增强子Ⅰ区C1155T、C1173G/T变异率,增强子Ⅱ区A1727G/T变异率显著高于HCC组患者;HCC组患者中HBV基因组BCP区T1753G/C、A1762T/G1764A变异率,X基因区C1386G、A1574T/C变异率明显高于LC组患者;HBV S基因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基因分型方法与基因测序基因分型方法相比结果完全相符且灵敏度高,适用于大样本筛检及临床应用;HCC组患者HBV C基因型所占比率显著高于LC组患者。
其他文献
通过混沌系统的形式的抽象,提出了一种间接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来控制一类具有未知非线性函数的混沌系统跟踪一参考轨迹.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持续飞速增长,城镇化速度惊人。不过事物的发展均具有两面性,城市的发展同样带来了严峻的管理问题,过去传统的管理体系已然无法迎合现代化发展
通过社会科学教育,既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又可以让幼儿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意义重大。但是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幼儿教师在展开社会科学教育时,经常忽略幼儿
本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喷丸清理的作用以及有关设备、磨料和压缩空气等对喷丸清理的影响,从实际需要出发,以图表和数据对一些具体问题作了初步的讨论。 This paper system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