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它的发病率占全身肿瘤的第8位,其中90%以上是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cell carcinoma,TCC),虽然,在初次就诊时55%~60%的膀胱癌为浅表的分化较好的乳头状癌,但治疗后易复发,复发的肿瘤中有20%~30%转变为病理和临床级别更高的侵袭性恶性肿瘤,预后不良。对于侵犯肌层的膀胱癌,有50%患者最终因广泛侵润和远处转移而导致死亡。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是公认的判定预后的依据,但哪些标记或结构能预测哪些膀胱癌有向更高恶性和侵袭性转变?这些生物学标记是否能为膀胱癌的生物治疗提供新靶向和新思路呢?这些问题已成为膀胱癌的研究热点。EphA2(epithelial cell kinase,EphA2)是Eph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成员之一,最初是在成年人上皮细胞内发现的,虽然EphA2在正常细胞内的细胞学功能尚未被很好阐明,但在人类不同类型的肿瘤组织和细胞株中常常高表达,包括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细胞瘤、前列腺癌、结肠癌和食管癌等,特别在高侵袭性的肿瘤中有更高水平的表达。对于一些肿瘤模型的研究也表明EphA2在调节细胞的生长、生存、迁移和血管发生中具有潜在的作用。近几年来,又发现它参与调控肿瘤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 VM)的形成。血管生成拟态最初是在1999年由Maniotis等提出的。他们发现在视网膜黑色素瘤内部可形成由恶性肿瘤细胞而非血管内皮细胞连接形成的、能为肿瘤提供血供的管网状结构。随后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其他一些高度恶性的肿瘤也中存在这种肿瘤微循环的新形式,这种由高度恶性肿瘤细胞通过细胞变形生成的被细胞外基质分割的微循环管道与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和预后关系密切,也对以往认为肿瘤仅通过血管发生获得血流供应的机制提出了挑战。目前,对肿瘤组织EphA2表达和血管生成拟态的研究,虽然在国内外有少量文献报道,但涉及到膀胱癌的报道极少。本实验通过测定膀胱移行细胞癌中EphA2蛋白、磷酸化EphA2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探讨EphA2与膀胱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并对EphA2表达的分子机制和调控机制进行初步研究。同时在膀胱癌中寻找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探讨血管生成拟态与EphA2的相关性。本研究分2部分:题目:EphA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机制探讨研究目的:研究EphA2与膀胱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初步探讨EphA2表达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沉淀技术分别测定2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0例正常膀胱粘膜EphA2蛋白和磷酸化EphA2蛋白的表达,应用RT-PCR技术对上述两组标本的EphA2 mRNA进行测定。结果:EphA2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粘膜(P<0.00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低分化组表达强于高分化组;磷酸化EphA2蛋白在正常膀胱粘膜中的表达高于膀胱移行细胞癌(P<0.001);EphA2 mRN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膀胱粘膜(P<0.001),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无关(P=0.295)。题目: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血管生成拟态及EphA2蛋白表达的实验分析研究目的:寻找在膀胱癌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M),探讨VM、EphA2的生物学意义以及EphA2与VM、肿瘤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对8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存档石蜡标本采用过碘酸雪夫氏反应(periodic acid schiff,PAS)和CD31双重染色,寻找血管生成拟态,同时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8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10例正常膀胱粘膜中EphA2的表达。结果:膀胱癌组织中大部分管道为内腔面有内皮细胞被覆的血管,这些血管呈现CD31、PAS染色阳性。在85例膀胱癌组织中有8例存在血管生成拟态,这些管道呈现PAS阳性、CD31阴性,其中2例为中分化膀胱癌,6例为低分化膀胱癌,包括T2期1例,T3期4例,T4期3例。8例中有6例出现淋巴结转移。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EphA2表达阳性76例,阴性9例,阳性率为89.4%,在正常膀胱粘膜组,弱阳性4例,阴性6例,阳性率为4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VM形成与EphA2表达程度有相关性(P<0.05),膀胱移行细胞癌EphA2阴性组与EphA2阳性组间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EphA2不同阳性程度组之间MVD计数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VM存在与否、EphA2表达程度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中低分化膀胱癌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EphA2与血管生成拟态、肿瘤血管生成均有相关性;VM和EphA2将成为判定膀胱癌恶性程度的指标和膀胱癌治疗的新靶向;EphA2 mRNA表达强度与EphA2蛋白表达强度不完全一致。提示转录后的调控机制干预了膀胱癌中EphA2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