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目的: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是围产期新生儿的严重疾病,其发生机制为胎儿吸入被胎粪污染的羊水,生后出现呼吸窘迫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重症MAS可发生急性肺损伤(ALI),ALI属于临床上治疗的难点之一.同时,MAS可以出现多种并发症,病死率高.目前临床上针对MAS所导致的ALI常使用机械通气技术进行治疗,所采用的方式包括常频机械通气(CMV)和高频振荡通气(HFOV),这些技术的运用确实对改善MAS患儿的预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最新的研究表明,部分液体通气(PLV)是治疗ALI乃至呼吸衰竭的最新技术之一,可用于治疗临床上发生各类呼吸衰竭的新生儿.本实验在于分析PLV对胎粪性急性肺损伤病理学变化的影响,从而探讨PLV在治疗胎粪性急性肺损伤的治疗效果,为今后临床上使用PLV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经验.
实验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选取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六组:常频(CMlV)组:间歇性指令性通气(IMV)治疗;高频(HFOV)组:HFOV治疗;常频部分液体通气(CMV+PLV)组:IMV+PLV治疗;高频部分液体通气(HFOV+PLv)组:HFOV+PLV治疗;对照组:单纯造模,无干预;正常组:无造模,单纯进行常频机械通气.动物麻醉后,进行气管切开插管,除正常组外,均注入20﹪的健康新生儿胎粪混悬液3ml/Kg,30分钟后检测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动态顺应性(Cdyn),以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PaO<,2>/FiO<,2>)≤40Kpa,同时肺动态顺应性(Cdyn)较基础状态下降30﹪以上为模型建立成功,分别给予相应的机械通气,其参数均预设完成.其中使用PLV组:加温加氧后的全氟化碳(PFC)均按3ml/Kg缓慢注入兔肺内,球囊加压15分钟,再机械通气.机械通气6小时后处死动物,取兔肺进行病理学检查(包括:炎性细胞浸润、水肿、出血、小气道损伤和透明膜形成),并进行病理学评分.各组数据以X±S表示,相同时点多组间差别用方差分析(ANOVA),组间差别比较用Student-Newman-Keuls(SNK)检验;病理等级资料,组间差别采用Kruskal-Wallis(K-W)检验.P<0.05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实验结果:各组动物的体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础状态下氧合状况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均>0.05).造模完成后,各组动物(除正常组以外)的PaO<,2>/FiO<,2>均小于40Kpa,Cdyn较基础状态下降30﹪以上,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各组动物的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各组动物均存在炎性细胞的浸润、水肿、出血、小气道损伤,仅CMV+PLV组的1例存在透明膜.与单纯使用常频组比较,PLV的使用,可以明显降低炎性细胞的浸润(P<0.01),而HFOV组也能降低炎性细胞的浸润(.P<0.05).从肺水肿情况分析,只有HFOV+PLV组的肺水肿情况要好于常频组(P<0.01),而其它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常频组较容易导致小气道损伤,PLV可以较为明显地改善小气道的损伤,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未发现PLV对急性肺损伤所导致的肺出血具有特殊的治疗效果.相对于单纯使用常频机械通气和高频振荡机械通气,联合使用PLV可以降低死亡率.
实验结论:PLV可以明显减轻急性肺损伤,增加生存率,对胎粪性急性肺损伤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可以考虑将PLV应用于临床医疗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