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再生性资源型城市脱胎于资源型城市,而逐渐发展壮大,但其始终未彻底摆脱前者在生态、产业等方面累积下的问题,而造成各城市经济发展不均衡,加之地域分布较疏散,导致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发展呈现显著的经济空间异质性。为促进研究区经济协同发展,本研究利用空间经济学原理,结合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模型、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基于空间异质性视角对我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经济空间格局进行探究,揭示各城市与经济发展的空间规律、影响驱动要素,并提出相应对策。现得出结论如下:(一)研究期内,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占全国经济比重不断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稳步提升并快于全国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但稍逊于全国三产比重。从各组别类型城市经济规模总量排序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能源类城市>综合类城市>非金属类城市>金属类城市>森工类城市;各组别类型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快慢排序分别为森工类城市>非金属类城市>金属类城市>能源类城市>综合类城市、大城市>小城市>中等城市、中部>东部>西部>东北;各组别类型城市经济结构特征随时间排序:第一产业为综合类城市>森工类城市>非金属类城市>能源类城市>金属类城市、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西部>东部>中部>东北,第二产业为能源类城市>非金属类城市>综合类城市>森工类城市>金属类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小城市、东北>东部>中部>西部,第三产业为森工类城市>非金属类城市>综合类城市>能源类城市>金属类城市、小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西部>东北>中部>东部。(二)研究期内,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整体上呈现上升发展演变趋势,但相对差异整体呈现前期逐渐增大后期逐步缩小演变趋势。对比2000-2015年间各组别类型解析研究区经济整体空间异质性:不同地域、规模、资源类型城市的组内和组间经济差异演变趋势相一致,均为先降低后上升再下降。其中,地区和规模类型的组内差异是造成研究区经济空间差异的主因,东部地区和大规模城市分别是俩者主要差异因素。资源类城市组间差异以及其中的金属类城市是影响研究区经济空间差异的主因。因此,注重缩小造成研究区经济差异程度最大的城市类型的经济差距是缩小整体区域经济差异的关键。同时,再生性资源型城市整体经济效率水平不高,相较于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是拉低整体经济效率的更大因素。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经济效率的空间异质性在各组别类型的排序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能源类城市>金属类城市>综合类城市>森工类城市。虽空间异质性明显,但研究区经济效率的异质性随时间在逐渐减小。(三)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研究期内,综合比对2000年和2015年主成分中各因素对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发现,2015年较2000年各因素对研究区经济差异影响程度在加深,且从各主成分的贡献率看,2000年各主要影响因子对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的作用强度依次为投资、城镇化、产业结构因子,2015年各主要影响因子对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的作用强度依次为投资、城镇化、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因子。因此,在探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时应从投资、城镇化、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进行分析。(四)对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化调控方面,根据我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经济空间差异特征等,分别从城市的不同地区、不同资源类型、不同规模的角度综合分析,提出相应调整对策并指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