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储君是拥有法定身份的皇位继承人,由储君即帝位是封建时代正常的皇位接替途径。两晋储君制度是关于立储、储君培养教育等一系列法规的总和,包括三部分内容:储君选立制度、东宫官制、储君礼仪制度。关于两晋储君选立制度。两晋储君的选立遵循着立储的基本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当这个制度受到现实的冲击之后,新的立储制度便被创造出来,如“皇太孙”、“皇太弟”制度。但“谁”能够成为储君,是由立储权所决定的,当皇帝大权在握时,储君的选立便遵循着嫡长子继承制,储君一般也能顺利即位;当皇帝失权时,立储权便转移到权臣手中,储君的选立便遵循着非嫡长子继承制,而这些储君一般不能即位,权臣能够获得立储权,不过是借用了皇帝的权力,因此储君选立制度受制于皇帝制度。两晋统治者根据现实的需要,利用并创新原有成型典制所规定的立储制度,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关于两晋东宫官制。在封建专制皇权制度下,储君一旦确立,即受到严格的教育与管束,以适应以皇帝为首的整个封建统治集团的利益,两晋东宫职官的设置本是为了教育培养储君,然而在专制皇权体制下,往往具有其它作用:如师傅类职官、詹事、卫率多以兼官形式存在,使中央朝官与东宫官连为一体,方便了皇帝(权臣)行政的需要,因此东宫官制不可能脱离皇帝制度而单独运作,而是受制于皇帝制度。东宫职官发挥的作用超出成型典制所规定的职责,正是两晋统治者根据现实的需要而做出的调整,这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体现。关于两晋储君礼仪制度。西晋储君举行冠礼后应获得更多的参政机会,以便将来成为合格的君主,然而由于现实政治的制约,储君的参政效果微弱,储君参政只是皇帝行政的附庸。两晋储君释奠礼更是超出其崇学的本意而具有了更深的政治意义,皇帝通过对释奠礼的大力支持与推动,达到了推行政治教化,巩固统治的目的。因此储君礼仪制度受制于皇帝制度。两晋统治者对成型典制所规定的储君礼仪制度调整创新以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因此两晋储君制度不仅具有受制于皇帝制度的特性,而且突出的体现了制度原则性与现实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两晋上承汉魏下启南北朝,储君制度既有对汉魏的继承,又有独到的创新,其开创性的一面对南北朝及其以下的朝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