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译者的主体性为视角出发点,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一步深化了翻译领域这一全新的理念。 本文阐述了作者、译者、读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作者、原作、译者、译作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而译者的主体性和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主要从这两个关系层面展开,除此之外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还与接受语境有关。 译者主体性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传统的翻译观中,译者经常被看作是“仆人”,既要忠实于作者,又要忠实于读者,人们要求译者“透明”或译作“透明化”。而在翻译实践中,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本身的局限性以及意义的不稳定性,译者很难做到完全忠实于原作,这就促使了翻译研究转向译者的主体性,而阐释学是最早研究主体的学说。 从现代阐释学的观点看,翻译过程是译者理解和阐释的过程。译者首先是一个读者、阐释者,捌有自己的“先结构”和“前理解”,他对原作的阐释和理解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受到其所处时代文化与语言的影响,具有独特性,因此译作不可能完全忠实于原作,也不存在绝对客观的译作。因而,翻译研究逐渐转向译者——这个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积极的因素。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表现主要是,个性化翻译、误译和漏译、节译和编译、转译和改编。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也主要表现在这四个方面。 除了译者主体性以外,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还受读者和接受语境的影响。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读者就不能称之为作品,译者完成的译作,在读者阅读和接受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些许变形,这种变形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因此同一个原作在同一时期会有不同的译作,不同的读者接受不同的译作,这在某一程度上也扩大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一部文学作品虽然它的文字和内容没有改变,但是其翻译作品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