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观察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探讨艾灸得气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状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灸感法在双侧大肠俞与腰俞构成的三角区域(大肠俞-腰俞-对侧大肠俞)探及灸感最明显的热敏穴,并对其进行单点温和悬灸,灸至灸感消失为止,每日1次,共治疗10次。每次治疗结束后即刻记录艾灸得气的分值;疗效评价指标采用日本骨伤学会(JOA)下腰痛评分表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
【基金项目】
:
陈日新教授牵头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艾灸得气的临床及生物学基础研究”(项目编号:2015CB554503)项目的子课题“艾灸得气与临床疗效相关性的量学研究”的一部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探讨艾灸得气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状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灸感法在双侧大肠俞与腰俞构成的三角区域(大肠俞-腰俞-对侧大肠俞)探及灸感最明显的热敏穴,并对其进行单点温和悬灸,灸至灸感消失为止,每日1次,共治疗10次。每次治疗结束后即刻记录艾灸得气的分值;疗效评价指标采用日本骨伤学会(JOA)下腰痛评分表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时点分别为治疗前、10次治疗结束后;总体疗效评价指标为根据国家中医药营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而拟定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标准,在所有治疗结束后评价1次。根据艾灸得气强度的不同,分为强、中、弱三组,比较不同的得气强度与艾灸疗效的关系。结果:1.一般情况对比: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JOA评分前后比较:患者治疗前JOA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得气程度强组(A组)、得气程度中组(B组)、得气程度弱组(C组)三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及治疗后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分别与B组、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治疗后JOA评分改善程度最高,B组次之,C组较差。3.VAS疼痛指数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VAS疼痛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三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及治疗后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分别与B组、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治疗后JOA评分改善程度最高,B组次之,C组较差。4.总体疗效比较:三组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组的总体疗效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最高,B组次之,C组较差。结论:热敏灸得气程度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且得气程度越明显,疗效越好。不同得气程度热敏灸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效,能改善患者疼痛、整体症状、体征、日常生活以及改善腰椎活动功能。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恢刺法联合McKenzie训练对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VAS评分、LFR、JOA下腰痛评分的影响,为运用恢刺法联合McKenzie训练治疗血瘀型LDH提供一定临床依据。方法:将7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血瘀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7例。观察组予以恢刺法联合McKenzie训练治疗,恢刺法操作取穴:双侧肾俞、大肠俞、膈俞。对照组予以指导进行McKenzi
目的:本课题的设计方案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通过观察开窍通腑针法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疗效,评价该针法的有效性及其对脑卒中后便秘的改善情况,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便秘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80例患者,运用SPSS软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开窍通腑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进行治疗,两组的治疗频率均为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6次,连续治疗4周
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髌周内面推拿对早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活动度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期优化推拿治疗本病临床治疗方案,并提供一定的临床研究参考资料。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南平市人民医院的早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通过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查收集72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运用髌周内面推拿治疗加上常规推拿治疗,对照组运用常规推拿治疗
目的:观察隔盐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脾气亏虚型慢性腹泻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脾气亏虚型慢性腹泻患者6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试验组予隔盐灸联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对照组予口服蒙脱石散疗法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分别收集布里斯托大便量表(Bristol)评分、中医证候疗效评分、疾病疗效评分和患者SF-36生活质量评分。用统计学软件SPSS23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统计学
目的观察肾俞、次髎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opausal syndrome,MPS)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激素水平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MPS患者76例,所有病例均来源于泉州市中医院妇科及针灸科门诊。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将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和西药组,每组38例。穴位埋线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方法,选穴肾俞(双侧)、次髎(双侧),每2周埋线1次,2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
目的:观察基于调枢思维应用疏肝泻火安神针法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108例肝郁化火型不寐患者按照统计软件产生的随机分组,分成两组。对照组54例采用每晚睡前口服右佐匹克隆片3mg治疗;试验组54例采用每日一次疏肝泻火安神针法治疗,针刺取穴为合谷(双侧)、太冲(双侧)、风池(双侧)、百会、神门(双侧)、三阴交(双侧),每次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均以7日为1个疗程
目的:观察“靳氏肩三针”围刺与常规针刺对风寒湿型肩周炎的影响,并分析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自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针灸科和骨科门诊的就诊患者,选取符合本课题研究病例筛选标准,共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靳氏肩三针”围刺,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两组均配合热敏灸治疗,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6次,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
目的:通过膝关节足阳明经筋排刺加局部电针,治疗髌骨向外倾斜移位型髌股关节炎,与单纯局部针刺治疗相对照,观察比较它们的疗效,进一步探索针刺治疗本病的优化方案。方法:将74例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并经排除标准排除后入选符合试验的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一组37例。对照组予患侧针刺内膝眼、外膝眼、血海、梁丘、阳陵泉,其中内外膝眼接一组电针。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循足阳明经筋走行分两排进行针刺,其一
目的: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对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为临床上治疗髌下脂肪垫损伤提供一种治疗方案。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南平市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门诊和住院的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病例68例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方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密集温针灸+推拿治疗,对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隔药灸对肾阳虚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LH、FSH、以及LH/FSH比值、血清IGF-1水平的影响,并初步探讨隔药灸调节IGF-1的作用机制如何影响IGF-1水平的机理。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40例为一组,试验组选用隔药灸法,选穴为神阙、关元、子宫(双),对照组选穴为:神阙、关元、子宫(双),采用温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