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蜀士李昌齡讀《南中勸誡錄》後,有感於其勸善戒惡的用心,遂從前人各書中搜集、摘抄勸善故事兩百餘條,編成《樂善錄》十卷以勸諭世人向善之心。 《樂善錄》原書,國內明以來罕見完整本,一卷《稗乘》本和兩卷《稗海》本已是比較好的傳本。國內現可見十卷本《樂善錄》,是張元濟主持編修《續古逸叢書》時從日本東洋文庫影印回來的。因此書暫無其他出版形式,故文章首先對《樂善錄》進行了標點校勘,然後在標點校勘的基礎上對《樂善錄》和宋代勸善小說進行了探析。 論文主要包括四個部份: 第一章,緒論。這個部份主要對李昌齡的生平及其著述,本論文的選題意義、研究現狀進行了介紹。 第二章,宋代勸善小說。這一章通過古代目錄書和現代人所作宋代志怪小說書目研究成果,歸納整理了宋代勸善小說的種類。從中發現,勸善小說的創作從北宋中後期開始興起,一直持續到宋末元初。在這個過程中,勸善小說的創作群體呈現出從上層文人向下層文人下移的情況,其內容亦多互相抄錄。另外,分析了以《樂善錄》為代表的宋代勸善小說與漢唐志怪小說、明清善書、魏晉釋道輔教之書之間的關係。並且結合宋代社會發展的實際,對孕育勸善小說的環境進行了初步探討,發現宋代社會商品經濟的發達、社會文化的繁榮、善惡報應思想和三教融合在社會上的深遠影響等都為宋代勸善小說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第三章,《樂善錄》的思想文化意義。通過對李昌齡《樂善錄》的文本分析,我們發現宋代民間社會是以儒家世俗倫理規範為主,佛道二家觀念為輔進行善惡判斷的。《樂善錄》所收勸善故事體現出了在商品經濟發達的社會中,人們對於利益選擇的優先性和對於個人利益的追求:體現了在宋代社會在文化、經濟等相對穩定、社會生活相對優渥時,人們思想觀念中對於倫理道德修養的相對放鬆;體現了宋代理學思想在士大夫中的影響,及其“興於宋,宋弗究於用”的社會現實。 第四章,《樂善錄》的文獻價值。《樂善錄》的勸善故事雖然是摘抄他書,但是卻也保存了不少的文獻資料。尤其是在保存宋代勸善小說方面,價值比較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