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运用问卷调查、体质测试、体力活动监测、数理统计等方法,随机抽取兴国县中小学生通过体质测试以及传感器配合问卷调查日常体力活动情况,了解当地青少年身体活动情况,从而了解兴国县青少年学生的体力活动现状,探讨影响身体活动水平的因素,分析青少年日常活动水平的差异,为提出改善措施提供有效的依据。结果表明:在接受调研的儿童青少年中,周一至周五学习活动参与率均是100%,打篮球等体育活动参与率只有34.1%,在参与的体育活动项目中,以球类、体操类为主,分别占34.1%和31.9%;通过加速度计测量显示周末男生平均步数为8235.02±3941.62步,女生平均步数为8761.36±4463.70步,存在差异;不同年级儿童青少年工作日平均步数存在显著差异,小学生工作日总步数高于初中和高中生,周末无显著性差异。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兴国县儿童青少年学生日常体力活动特征为:工作日,双休日均以学习活动为主,静态活动时间多于体育活动,体力活动时间不充足;往返学校体力活动与生活中的体力活动为青少年的日常主要活动形式。 (2)造成兴国县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不足的原因为:随着年级增长,课业负担增大,睡眠时间不充足,儿童青少年没有饱满的精力参与体育锻炼;家庭体育文化氛围,比如父母平日都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活动环境因素影响比如没有合适的锻炼场所。 (3)不同年级的儿童青少年的日常体力活动在工作日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参呈下降趋势,静态活动时间增加;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在工作日期间无显著性差异,双休日女生体力活动参与高于男生。 (4)健康相关行为理论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从社会、学校、家庭三者角度出发,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干预教育模式,在操作层面上解决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