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盆花全粉及提取物灌胃大鼠后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及诃子对其影响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bohecha_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盆花属植物(Scabiosa)是川续科(Dipsacaceae)植物,其蒙药名为套森-套日麻。在我国主产于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蓝盆花属中的窄叶蓝盆花(S.comosa)与华北蓝盆花(S.tschilliensis)两者的花序作为正品药用。本文优化了蓝盆花最佳的乙醇提取浓度,并应用UHPLC-MS对窄叶蓝盆花中的主要有效成分进行检测并定量分析。分析比较了蓝盆花乙醇提取物和水提物中各化合物的成分差异,共检测出12种化合物:绿原酸、奎宁酸、咖啡酸、对香豆酸、芹菜素-7-葡萄糖苷、芹菜素-7-阿拉伯糖(16)-葡萄糖苷、木犀草素、木犀草素-4′-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木犀草素-6-C-葡萄糖苷、芦丁。经检测发现当乙醇浓度为50%时,芹菜素类化合物和木犀草素类化合物在UHPLC-MS的MRM质谱中呈现最大峰面积,且绿原酸的含量相对较高,最终确定乙醇浓度50%为蓝盆花的最优乙醇提取浓度。同时运用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对蓝盆花中有效成分的入血情况进行探究。实验对比了大鼠灌胃相应量的蓝盆花粉末、蓝盆花50%乙醇提取物,以及水提物后血样中各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结果发现,灌胃蓝盆花粉末的血样中检测到的化合物种类较多共9种,而灌胃乙醇提取物及水提物的大鼠血样中各检测到7种化合物。并且发现木犀草素和芹菜素在体内代谢的药时曲线并没有随时间趋于平缓,而是出现了第二个血药浓度峰值,推测这是其苷类在肠道内被水解成苷元,通过肝肠循环再次进入血液,呈现出除最大入血浓度外的其它峰值。同时,灌胃相应量的蓝盆花水提物组中,芹菜素、芹菜素-7-葡萄糖苷、木犀草素、木犀草素-4′-O-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这5种物质的最大入血浓度高于粉末组,且Tmax小吸收快。此外,根据蒙药复方中诃子常与蓝盆花配伍的情况,设计了诃子对蓝盆花主要成分入血情况影响的探究实验。实验共分3组:单独灌胃蓝盆花组、单独灌胃诃子组、混合灌胃蓝盆花加诃子组。实验结果显示,在灌胃蓝盆花和诃子混合粉末组中,芹菜素-7-阿拉伯糖(16)-葡萄糖苷的Tmax值、CL/F小于单独灌胃蓝盆花组,且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单独灌胃蓝盆花组,这表明该化合物在蓝盆花与诃子混合灌胃组中的生物利用度高于单独灌胃蓝盆花组。在灌胃蓝盆花加诃子组中木犀草素的Tmax值大于单独灌胃蓝盆花组,AUC值小于单独灌胃蓝盆花组这表明可能是诃子中存在的鞣质成分减缓了木犀草素的吸收。综上,本文优化了蓝盆花的最佳乙醇提取浓度,为提取生产提供了一种经济合理的提取方法,并在对蓝盆花中12种主要化学成分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蓝盆花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发现灌胃蓝盆花粉末比灌胃提取物能有更多成分入血;主要成分在灌胃水提物时能够更快吸收;当蓝盆花复合诃子后,可改变主要成分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和吸收排泄速度。这些结果以蓝盆花为例,解释了蒙医临床首先使用汤剂快速发挥药效,继而使用散剂维持和增强疗效的科学原理,也从药代动力学角度解释了不同药材配伍引起的体内药效调整原理。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