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大面积深度烧伤后,全身血管通透性增高是导致血管内液大量外渗、脏器组织水肿及低血容量性休克发生的主要原因。对于烧伤休克期的患者,临床上已经可以通过公式化的大量的补液来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大大减少了休克期的死亡率。然而,面临大批量伤员救治等特殊情况时,常常不能在第一时间实施有效的补液措施而延误治疗,造成休克期度过不平稳,增加后期治疗的难度和病死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抑制烧伤后血管通透性增高的手段,未能从源头上解决液体丢失的问题。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改善烧伤后血管通透性的方法,以期通过减少液体丢失而延缓休克发生的时间,为批量烧伤患者在接受补液治疗以前提供有效的生命支持,并减少休克期补液量,改善脏器组织水肿。本研究拟采用比格犬35%TBSAⅢ°烧伤模型,观察烧伤早期给予乌司他丁对血流动力学、肠粘膜血流量以及脏器血管通透性的影响,为乌司他丁应用于烧伤休克期的抗渗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成年Beagle犬12只,雌雄各半,用凝固汽油燃烧30秒造成35%TBSAⅢ°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1)对照组:烧伤后不予治疗;(2)乌司他丁组:伤后半小时按10000U/kg静脉注射乌司他丁。于烧伤前和烧伤后0.5h、1h、2h、4h、6h、8h采用PICCO心肺容量监护仪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PCCI、SVI、MAP、SVRI、dP/dtmax、ITBI、EVLW、PVPI、GEDI);并抽血检测红细胞压积、TNF-α和丙二醛的含量;用吲哚菁绿法测定血浆容量;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肠粘膜血流量;8h后处死动物,用伊文思蓝法测量心、肝、脾、肾、空肠的血管通透性及干湿重法测量各脏器含水率。结果乌司他丁组CI、MAP伤后无明显改变,SVI于4h开始下降(P<0.05),而对照组CI、MAP和SVI分别于1h、8h和2h开始下降,且均显著低于乌司他丁组(P<0.01或P<0.05);乌司他丁组SVRI伤后先升高后下降,6h降至伤前水平(P>0.05),而对照组SVRI升高后维持在较高水平,明显高于乌司他丁组(P<0.01或P<0.05);两组dP/dtmax伤后均立即降低,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ITBI和GEDI伤后均降低,但乌司他丁组降幅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乌司他丁组EVLW于伤后6h开始,PVPI于伤后4小时开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两组PV、IMBF伤后均下降,HCT伤后均升高,但乌司他丁组变化幅度小,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两组TNF-α、MDA伤后均升高,但乌司他丁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乌司他丁组肝、脾、肾、空肠的EB含量及ROW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两组心脏EB含量及ROWC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35%TBSA烧伤犬早期应用乌司他丁能有效缓解循环血量的快速丢失,对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具有一定的作用;2、35%TBSA烧伤犬早期应用乌司他丁能保持肠粘膜血流量相对稳定,有利于改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3、35%TBSA烧伤早期应用乌司他丁能减少远隔脏器血管通透性的升高,减轻脏器水肿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