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泡桐(PaulowniaSieb.et Zucc)为玄参科泡桐属落叶乔木,其自然分布或栽培区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是一种重要的优质速生用材树种。泡桐为异花授粉植物,易杂交,且能通过无性繁殖,易于形成、保留过渡类型。传统的形态学分析方法是利用表型性状来研究植物遗传变异,经常会受到环境因素等外部条件的影响,不能真实地反映遗传变异。为了弄清泡桐属各种及变种之间的遗传变异规律及亲缘关系,本研究采用AFLP和ISSR两种分子标记相联合的方法对泡桐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进行分析,明确泡桐属不同种之间的分类关系,以期为泡桐属植物的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更加有效的选择育种材料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为适地适树、创造高生产力的人工林等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采用SLS法和改良的CTAB法两种方法提取泡桐基因组DNA,并对DNA的质量及浓度进行检测,两种方法相比较,结果显示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的DNA质量更高,更适合AFLP与ISSR扩增的需求。(2)本研究采用AFLP分子标记对泡桐属植物14份种及变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从64对AFL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9对PstI/MseI组合,共获得1171条清晰可辨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158条,多态性带百分率达98.89%,14份供试材料的AFLP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603~0.740,平均为0.672。并在阈值为0.675时,将14份供试材料分为4组,即白花泡桐、南方泡桐、台湾泡桐、川泡桐、宜昌泡桐、建始泡桐、白花兰考泡桐、鄂川泡桐以及兰考泡桐聚在了第一组;毛泡桐、山明泡桐和亮叶毛泡桐聚为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各包含了一个品种,分别为楸叶泡桐和成都泡桐。(3)本研究以泡桐属植物的14份种及变种为实验材料进行ISSR分子标记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从已公布的ISSR引物中最终筛选出11条清晰、重复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用于泡桐属14份材料的ISSR-PCR扩增,共扩增出90条清晰可见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82条,平均每条引物扩增的多态性条带为7.45条,多态性百分率在60%~100%之间,平均多态性检出率为91.1%。聚类结果显示:14份供试材料被聚为3大组,其中第一组包括:毛泡桐、山明泡桐和亮叶毛泡桐;第二组包括:楸叶泡桐、宜昌泡桐、鄂川泡桐、兰考泡桐、川泡桐、建始泡桐以及白花兰考泡桐;第三组包括:白花泡桐、南方泡桐、台湾泡桐和成都泡桐。(4)由实验结果可知,AFLP和ISSR标记对泡桐种质材料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结果呈极显著相关,相关性系数为r=0.386(n=91,P=0.01),表明使用这两种分子标记对泡桐种质材料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具有较高的一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