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新疆加工番茄一些病害危害严重的情况,进行了新疆特殊生境和滴灌条件下加工番茄主要病原拮抗菌的筛选,从加工番茄主产区滴灌田中采集根际土壤164份,分离纯化得到细菌及放线菌1029株。通过体外抑菌测定,共得到456株对番茄立枯病菌具有拮抗活性的菌株,其中对加工番茄七种病原菌(番茄立枯丝核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瓜果腐霉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lycopersici,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和番茄细菌性疮痂病菌Xanthomonas vesicatoria)均有拮抗作用的细菌有54株。通过二次筛选获得12株拮抗活力较强的细菌,经革兰氏染色和芽孢染色实验初步鉴定均为芽孢杆菌。根据菌株生长特性及菌株间的相互拮抗实验结果,将12株拮抗细菌按照拟定的组合进行混合培养获得116个细菌组合,通过平板抑菌实验筛选出23个抑菌效果优于单一拮抗菌株的组合。将54个单一拮抗细菌及23个细菌组合进行复筛,通过发芽、出苗和苗期灌根实验筛选出具有显著促生作用的6个单一拮抗细菌和6个细菌组合;通过对加工番茄立枯病的盆栽抗病性测定,筛选出具有抗病效果的17个单一拮抗细菌和12个细菌组合。其中单一拮抗菌株SL-23,SL-35和SL-44及细菌组合CL-7,CL-8,CL-10和CL-20的促生防病效果都很显著。二次盆栽实验及小区试验验证与第一次盆栽实验结果基本吻合。将具有抗病活性的12个复合细菌组合进行20代连续培养,获得8个较为稳定的细菌组合。选取其中促生抗病作用最显著的细菌组合CL-7和CL-8测试稳定性,每代培养后测其pH值,每隔3代测定细菌组合对番茄立枯病菌的抑菌效果,并结合稀释平板法计数,结果表明这两个拮抗细菌组合从13~14代开始pH值基本稳定,连续培养12代后抑菌活性基本保持不变,组合内菌落种类及数目也基本稳定。测定单一拮抗细菌SL-23,SL-35和SL-44及细菌组合CL-7,CL-8,CL-10和CL-20在不同培养温度、不同pH值下对番茄立枯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促生生防菌及其组合的最佳抑菌活性在25-30℃之间,在pH5~9范围内促生生防菌及其组合对番茄立枯病菌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番茄立枯丝核病菌经促生生防菌(SL-23,SL-44和CL-7,CL-8)发酵液处理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原生质浓缩的现象,电导率与呼吸强度均发生先升后降的变化。经促生生防菌(SL-23,SL-44和CL-8及其单一菌株SL-13和SL-14)诱导处理后,番茄植株内抗性酶类(SOD,POD,PPO,PAL)活性增加,其中PPO、PAL和SOD的活性在第4天时达到最大值,POD活性在第2天时达到最大值,而且拮抗菌的诱抗作用大于病原菌接种所引起的抗性反应。经促生生防菌处理过的加工番茄种子的蛋白酶活性高于未处理过的种子,a-淀粉酶和?-淀粉酶活性也高于未处理的种子,且用生防菌处理的加工番茄种子的电导率都比无菌水处理的对照低,即促生生防菌不但有助于增强种子活力,而且能够提高机体对有机物质的利用率,促进种子的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