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聚酰亚胺纤维低温等离子体改性与粘结性研究

来源 :西安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qtong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酰亚胺指的是分子主链上含有酰亚胺环的一类聚合物,因其优异的刚性分子结构,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耐高温性能、耐辐射性能,能够被广泛应用到航空航天、微电子、环保等诸多的领域。但又由于它分子刚性过于强大,大分子链缺少活性基团,导致PI纤维表面光滑,润湿性差,与其他材料结合能力弱。所以本课题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改性方式,对PI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处理,研究纤维及其织物的表面性能变化。本课题首先使用单因素分析法,从放电功率、放电时间、放电压强三个不同角度去研究三个因素对PI纤维的断裂强力以及表面摩擦性能的影响,从而确定正交试验所需要的水平。其次,本课题利用正交试验以及极差分析法分析出纤维拉伸性能、表面摩擦性能、润湿性能、粘结性能的优化方案——放电功率230W、放电时间240s、放电压强15Pa。接着,选择出未处理、较轻处理、较优处理、较重处理四种不同处理方案的样品,对其用SEM显微镜、XPS能谱仪、红外光谱仪进行表面观察,从而得知:低温等离子体改性会对PI纤维进行刻蚀,让纤维表面出现疙瘩状的突起;除此外,低温等离子体改性会让纤维表面的C元素占比减少,O元素和N元素占比增加,同时经过低温等离子体改性,纤维表面出现了C=O、COOH等新的官能团,同时羟基、氨基含量有所提升。本课题对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后的PI纤维和PI织物的进行粘结性能进行了重点研究,通过纤维与聚四氟乙烯膜的剥离强力和剥离功、纳米金属薄膜与织物的剥离强力和剥离功,来表征纤维粘结性能以及织物粘结性能的变化。研究发现,在较优方案A3B3C1,即放电功率230W、放电时间240s、放电压强15Pa的处理情况下,PI纤维与聚四氟乙烯薄膜的剥离强力与未处理的样品相比提升43.97%,剥离功相比未处理提升59.45%,织物与纳米金属薄膜的剥离强力相比未经过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的样品提升17.78%,剥离功相比提升32.13%。同时,课题对于进行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的镀膜织物的耐磨性也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可以提高镀膜织物的耐磨性。除此外,课题也用SPSS统计软件对PI纤维的静摩擦因数、动摩擦因数与纤维剥离强力、剥离功进行了分析,从而发现:PI纤维的静、动摩擦因数与纤维剥离强力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PI纤维表面静、动摩擦因数与PI纤维剥离强力的多元拟合函数公式为=3.105+17.843,相关系数的平方为0.732。本课题还对低温等离子前处理对镀膜PI织物的导电性影响以及时间对低温等离子体对PI材料处理效果的影响做了研究。研究发现:低温等离子体前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镀膜PI织物的导电性;低温等离子体对PI材料的改性效果会随着放置时间增长而减弱,而且在放置相同时间以及相同温湿度下,PI纤维的改性效果下降速度相比PI织物快。图18,表25,参考文献97篇
其他文献
木质素是一种廉价的具有高碳含量的可再生资源,而聚丙烯腈(PAN)是一种具有良好可纺性和热稳定性的聚合物。本论文采用湿法纺丝工艺制备了木质素/PAN共混纤维,并对其结构和性能以及在开发低成本碳纤维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利用木质素的成本优势和PAN的性能优势,制得具有较低成本和较高性能的碳纤维。本研究对实现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和碳纤维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木质素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到达地表的紫外线辐射量急剧增多,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影响,对纺织品进行防紫外整理可有效减少紫外线辐射对人类身体的危害。夏季人们衣着普遍较为单薄,且多以纯棉织物为主,对纯棉织物进行防紫外整理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常规的抗紫外整理剂多以化学品为主,长期使用对人类身体有一定程度的危害,基于此,本课题选择从天然植物中提取抗紫外成分,将其通过后整理工艺整理到
纯棉机织物退浆、精练和漂白浸轧工艺是在高温强碱条件下进行,多数耐碱性能好的练漂剂中含磷,其生物降解性和安全性也较差,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生物毒性、污水生化耗氧量高,由此会引起能耗高和水污染大等问题,给环境造成很大负担。因此,急需研发环保型前处理助剂及其工艺。本研究通过筛选环保型耐碱渗透剂、其他表面活性剂及无机盐,以处理后织物CIE白度值和毛效为主要测试指标,优选出高浓精练剂的配方,其为:SKYIN
多孔定形相变材料是一种形态稳定的具有形状记忆性能和相变储能性能的双功能智能新材料。本文优选相变微胶囊乳液与PVA溶液复合,选用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提升复合乳液气泡稳定性,通过物理发泡、循环冻融和冷冻干燥法相结合制备得到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基多孔定形相变材料。实验中,首先通过设计实验制备得到PVA多孔形状记忆材料,对比不同搅拌转速及冻
随着航天航空、风电产业、轨道交通等的快速发展,对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展现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因此,开发出新型低成本的高端复合材料已然成为一种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长丝加捻的需求越来越多,例如,对特氟龙/芳纶长丝进行加捻,用加捻的纱线做自润滑关节轴承的衬布。企业之前所用轴承及其衬布均依赖于国外进口,因想打破依赖进口的束缚,希望本项目组可以帮忙解决企业这个难题。目前国内高校或科研机构做有关断裂伸长性
以纺织材料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近年来已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迅速的发展,并在航空航天、运动器材和医药设备等领域广泛应用。在临时道路铺设领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也在寻求着发展与应用。本课题选用芳纶1414和高强涤纶两种原料,探索织造工艺,设计织造参数,解决织造过程的问题,采用三维立体组织结构进行截面结构为矩形、三角形和菱形的三种中空机织物增强体的织造,对增强织物进行了拉伸性能的测试分析。发现织物的拉伸强度表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功能织物的开发已向多功能复合化与服用舒适化结合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将具有保暖抗菌功能的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相互结合可以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优良的性能,成为目前保暖抗菌织物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木棉纤维因其长度短、强度低等缺陷,而存在着采用传统环锭纺无法单独成纱的瓶颈问题,一直未被充分地开发应用,致使各项优异性能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本课题将远红外功能发热聚酯纤维与木棉
通过对玻璃纤维和碳纤维的混杂设计、编织,制备成的碳/玻璃纤维混杂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不仅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还能减少电磁波的反射,是一种典型的结构-隐身一体化复合材料。然而,热氧老化会导致基体和纤维/基体界面性能退化,造成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下降,为后续使用带来安全隐患。本文研究了三维面内准各向同性碳/玻璃纤维混杂编织复合材料(编织复合材料)和面内准各向同性碳/玻璃纤维混杂层合复合材料(层合复合材料)在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功能性纺织品在生产生活领域的日益普及,单一功能的篷盖织物再难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亟待开发出具有使用范围广、产品性能可靠的多功能篷盖织物。课题旨在开发出具有高强、电磁屏蔽、阻燃、抗菌多功能篷盖织物,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首先,选用竹浆纤维、负离子涤纶纤维、棉纤维以40/30/30的混纺比作为包覆纱的外包纤维,以55.6dtex/48F的抗菌丙纶长丝作为芯丝,设计纺制抗菌
印染废水色度高、水量大、难降解、污染严重、处理成本高;废弃纤维材料来源丰富,价格便宜,可以生物降解。本研究以废弃纤维为基材,制备出对染料具有高吸附性能及催化性能双重作用的廉价纤维基固体材料,将其与过氧化氢构成非均相芬顿催化体系,应用于活性翠蓝KNG模拟染料废水脱色,目的是有效去除染料废水中的染料,同时使吸附催化材料重复多次使用,降低脱色成本,并有效利用废弃物。本研究分别采用羊毛纤维和无纺黏胶为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