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灯工作为中国传统琉璃工艺的一种发展至今已经跨越了上千年的时间,悠久的历史背后凝结着传统手工艺演进的缩影。手工艺传承以人为实践主体,承载着传统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价值,传承人通过调动身心感官并借助一定的材料工具实现手工艺的生成与赋形,在自觉的世代传习中使手工艺跨越了个体生命的界限。因此,对手工艺传承的考察,脱离不了对人之身体的研究。本论文以博山灯工传承作为研究对象,借由布迪厄惯习理论框架,通过对传承者主观心智结构与其所处社会空间结构的剖析,将手工艺传承过程中传承者的身体惯习生成进行了解构,从“身”“体”“践”“行”“习”等方面对手工艺传承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梳理,旨在进一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塑与传承提供可行性路径。本论文主要以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于文章主体的框架作了系统的梳理,提出了本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并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明确了本论文研究在当下的实践价值。论文的第二章是对手工艺传承中惯习理论整体建构的阐释,包括基本概念的阐述,身体惯习视域下手工艺传承的形成机理。第三章是对博山灯工传承中身体惯习的生成动因分析,在完成博山灯工传承的现象梳理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博山灯工传承中身体惯习是如何塑造的,最后完成博山灯工传承中身体惯习运作机制的论证。第四章是在以上章节的基础上,从人、技、器关系的角度出发,结合个体行为、社会制度与文化观念的分析,对手工艺传承中身体惯习的意义进行总结。结语部分进一步阐明了身体视角的引入于手工艺传承的价值,即在场的身体实现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承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