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导致慢性肝脏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具有很高的流行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约有1.8亿人染HCV。一旦感染即呈现高度慢性化致病过程,80%的急性感染者可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慢性感染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慢性肝炎患者最终发展为肝硬化乃至肝细胞癌。目前为止,HCV的感染和致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但是免疫性肝细胞损伤,病毒产物引发的细胞毒性,增强的氧化性应激等因素可能是HCV感染导致肝损伤的潜在机制。丙型肝炎的进展、严重程度、治疗反应性差异与宿主因素相关,如年龄、性别、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拷贝数、宿主基因IL28B、IP-10、ITPA、PNPLA3的多态性。本研究主要针对HCV的感染与部分遗传因素(mtDNA和IFN-λ)关系以及临床症状受宿主遗传因素的影响开展研究。首先提取参与者样本的外周血细胞基因组D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based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FQ-PCR)方法检测病例(N=242)-对照(N=226)中每个样本外周血细胞中mtDNA拷贝数。此外,在261名未接受任何治疗的患者和265名健康人构成的对照组中选择可以覆盖整个IFNλs基因区域(IL28A,IL28B和IL29)的1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位点rs8099917,rs10853728,rs11883177,rs12980602,rs4803224,rs11671087,rs11665818,rs8108008,rs7248931 和 rs30461 基因分型进行研究。本次研究结果发现,HCV感染导致患者外周血细胞mtDNA拷贝数减少(68.80±51.80 Vs 81.53±67.70,P=0.023)。我们将患者和对照区分性别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男性HCV患者(N=63)的mtDNA拷贝数(62.06±49.50)比对照组(N=64,98.42±74.16)显著降低(P=0.002);而女性感染者(N=179,71.17±52.51)和对照组(N=162,74.86±64.00)之间无差异(P=0.559)。随后,我们分析了 HCV感染者的主要血液生化指标与mtDNA拷贝数是否存在相关性,发现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与 mtDNA 拷贝数变化负相关(r=-0.128,P=0.047),并且这种相关性在男性患者中更显著(r=-0.4,P=0.001)。虽然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 mtDNA拷贝数间无相关性(r=-0.006,P=0.924),但是在男性患者中两者正相关(r=0.255,P=0.043)。IFNλ基因的10个SNP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病例-对照组间并无差异,但在两组间进行了单倍型频率分析发现,由10个SNP位点构建的单倍型中,大多数的单倍型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而相比于对照组(1/530=0.2%),单倍型(TGTGTGTG)在病例组中(11/522=2.1%)具有更高的频率(P=0.003;OR=11.387,95%CI=1.465-88.524)。随后,我们分析了样本SNP基因型与血液生化指标关系后发现:rs8099917 TT 型,rs10853728 CC 型,rs11883177 AA 型,rs12980602 CT 型,rs48032224 CG 型提高 HCV 患者 ALT/AST 比值;rs10853728 CC基因型患者的总胆红素升高。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证实了 HCV患者外周血细胞中可以检测到mtDNA拷贝数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受性别因素的影响,男性患者mtDNA拷贝数降低并且与某些血液生化指标相关;IFNλ基因的变异影响HCV的感染并且与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相关。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云南地区HCV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