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凝血指标与肺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关系分析目的: 观察凝血及纤溶指标在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临床意义及与预后关系。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2007年12月~2012年4月收治的肺癌患者,以同时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然后查阅病史,分析两组之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区别。以FIB正常与否将两组患者分为高凝组(FIB>4.0g/L)和非高凝组(FIB≤4.0g/L)。结果:共收集141例肺癌患者,男100例,女41例,平均71.5±11.8岁。非小细胞肺癌(NSCLC)131例(男92例,女39例),其中包括腺癌(ADC)81例(男52例,女29例),鳞癌(SQC)50例(男40例,女10例),小细胞肺癌(SCLC)10例(男8例,女2例)。以49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男45例,女4例,平均68.8±10.3岁。肺癌组PT、APTT、FIB、PLT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肺癌高凝组FIB、PLT明显高于肺癌非高凝组,而PT和D-D显著降低(P<0.05)。肺癌高凝组中APTT、FIB高于对照高凝组(P<0.05)。肺癌非高凝组中PT、APTT、D-D、PDW均高于对照组非高凝组(P<0.05)。肺癌高D-D组(D-D>0.5mg/L)生存期显著短于低D-D组(D-D≤0.5mg/L)生存期,分别为11.13±11.2月和18.3±20.8月(P<0.05)。结论: 肺癌患者凝血系统活性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抗凝功能降低,存在高凝状态。D-D升高者生存期缩短。第二部分无抗凝指征的肺癌患者辅助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目的:肺癌患者是静脉血栓(VTE)的高危人群,合并VTE的肺癌患者预后差,而且第一部分研究提示高凝状态患者预后更差。因此,抗凝治疗对肺癌患者可能有益。但目前还不清楚抗凝治疗是否可改善无抗凝治疗指征肺癌患者的预后。材料与方法:本文通过Web of science、Medline、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查阅相关资料。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评价这些研究和相关资料。着重总结肺癌患者1年生存率和VTE的发生率。以对照组作为参照组,采用Z检验方法计算相对危险度(RR)。结果:共9个合格研究入选本分析,包括2185例。抗凝治疗可显著改善肺癌患者1年生存率(RR1.18,95% CI 1.06~1.32; P=0.004)和2年生存率(RR1.27, 95% CI 1.04~1.56; P=0.02),但6个月的生存率无改善。亚组分析发现抗凝治疗可改善小细胞肺癌(SCLC)及非进展期或局限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减少VTE事件的发生(RR 0.48,95% CI 0.28~0.82; P=0.008)。维生素K拮抗剂(VKA)和肝素皮下注射均可增加出血风险,但肝素不增加大出血的发生率。结论: 抗凝治疗有益于改善肺癌患者的生存率,特别是可延长小细胞肺癌(SCLC)的生存期。同时可减少无抗凝治疗适应症肺癌患者发生VTE的风险。肝素皮下注射的疗效优于VKA, VKA有潜在大出血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