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金相显微镜及维氏硬度计对焊缝表面不同区域的组织和性能进行表征;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不同区域第二相粒子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分析;采用加速腐蚀的EXCO溶液进行不同周期下的浸泡腐蚀实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腐蚀的演变过程进行原位观察,并用附加能谱系统分析第二相粒子及其腐蚀产物的化学成分。结合透射电镜(TEM)、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及电化学分析等手段研究焊接接头的腐蚀机理。焊缝表面组织分析表明:轴肩作用区(SAZ)呈现出黑色流线及明暗相间波纹,其组织为第二相粒子的富集区和细晶区;焊后纯铝层严重破坏,并向后退侧堆积。SEM和XRD分析表明:焊缝区第二相粒子主要为S相、η相及含铁相,其分布受焊接参数的影响;焊接参数对焊缝表面组织和硬度分布有显著影响,随搅拌头转速的提高,SAZ区的组织呈现均匀化,硬度增加。2024铝合金在高转速高行进速度下SAZ区的硬度已接近母材。原位观察腐蚀实验结果表明:2024试样浸泡后以点蚀为主,S相为点蚀的起源,焊后SAZ区的点蚀密度增大。S相的选择性腐蚀及含铁相粒子的碎化是腐蚀发生的原因;7075试样浸泡后同时出现点蚀、晶间腐蚀和不均匀全面腐蚀三种腐蚀形貌。η相部分回溶及无沉淀带的存在是导致SAZ区腐蚀最严重并出现大量的腐蚀氧化产物的原因。不同焊接参数接头腐蚀实验结果表明:2024接头的耐蚀性能随着转速的增加而提高;而7075接头这种趋势不明显,SAZ区为腐蚀最严重的区域,并且剥落腐蚀以SAZ区为中心向两边扩展。DSC分析表明这与不同参数下第二相粒子的溶解和析出有关。通过优化焊接参数可改变第二相粒子的分布,进而改善接头的耐蚀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