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联合运动中共同表征的认知神经机制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dyt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中个体之间的联合运动无处不在。联合运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在空间及时间上的运动协调,以实现社会互动(Sebanz,Bekkering,&Knoblich,2006)。根据个体间任务的难易程度,将个体间任务难度一致的联合运动称为对称性联合运动,例如联合Simon任务;将个体间任务难度不一致的联合运动称之为非对称联合运动。然而,无论是对称性联合运动还是非对称联合运动都伴随着个体间的计划协调,即联合运动中的个体为了完成共同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以往在对称性联合运动任务中发现,个体与他人的计划协调往往伴随着个体间的共同表征。因此,探究共同表征的认知神经机制对今后个体间协同活动的干预提供了理论及实证基础。前人在对称性联合运动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共同表征内容的两种观点,一是动作共同表征,二是任务共同表征。然而,该任务下行动者与共同行动者往往存在着反应选择的冲突。个体必须对他人任务或反应进行加工以保证共同目标的成功完成。在此基础上获得的共同表征效应很有可能是因任务的刺激-反应模式所诱发,而非计划协调所致。另外,个体对他人任务或反应的表征大部分都是通过对他人的视觉观察(知觉)来完成的。然而,他人的任务信息也可以通过线索提示(表象)的方式告知给行动者。因此,线索提示是否同视觉观察一样,能够引起个体间的共同表征,这也是本研究主要探索的问题之一。目前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孤立范式下考察个体间的共同表征对其自身大脑激活模式的影响。但行为的同步与脑间神经活动的同步密切相关。共同表征效应下个体之间的神经活动会发生与之对应的知觉、运动及认知耦合。为了揭示共同表征下个体间内在耦合的神经基础,需要我们在双脑的角度上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解读。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引入了一种非对称联合运动任务。在该任务下个体不对他人的任务或动作进行加工仍可完成联合运动。本研究在该任务的基础上,系统性的探讨了个体间共同表征的认知神经机制。我们操纵了共同行动者的刺激特征、运动特征、行动者的运动方向、视觉观察及线索提示等变量,通过三项研究五项实验展开对上述问题的探讨。研究一的目的是通过运动捕捉系统探讨视觉观察情境下共同行动者是否影响行动者的运动表现,及其原因。实验1a在非对称联合运动任务中考察个体间的共同表征效应是否发生。该实验选取21对被试,在2(遮挡:有,无)X2(障碍物:有,无)被试内实验设计下考察非对称联合运动任务中共同行动者对行动者运动表现的影响。结果发现行动者的最大运动高度受共同行动者的影响,发生了共同表征效应。实验1b是在实验1a的基础上改变了行动者的运动方向,选取18对被试,考察该效应的稳定性。结果显示,该效应不因个体间运动方向的变化而变化。实验2a和实验2b分别控制了共同行动者的刺激特征和运动特征,以确定个体间共同表征的内容。其中实验2a采用了单因素三水平(障碍物:Ocm,20cm,30cm)被试内实验设计,且要求其执行任务时最大运动高度超过23cm;实验2b在实验2a的基础上保留了无障碍物条件及20cm障碍物条件,并调整了共同行动者的运动特征,要求其触及远处目标点时的最大运动高度超过23cm,触及近处目标点时超过33cm。实验2a和实验2b各选取19对被试。结果发现,行动者对共同行动者任务内的障碍物特征进行了表征,支持了任务共同表征观点。以上两个实验的结果说明,在非对称联合运动任务中,行动者对共同行动者的视觉观察引起其对他人任务内刺激特征的加工,发生了共同表征效应,且该效应不受个体运动方向的影响。研究二的目的是通过运动捕捉系统探讨在无视觉观察情境下,线索提示能否在非对称联合运动任务中引起个体间的共同表征效应。其中实验3a旨在探讨这种情境下线索提示对个体间共同表征的影响。选取了 21对被试,采用2(线索:有,无)X2(障碍物:有,无)被试内实验设计。结果发现相比于无线索条件,线索提示后共同行动者任务中的障碍物影响行动者的最大运动高度。实验3b在实验3a的基础上,改变行动者的运动方向,来考察这种基于线索提示的共同表征效应的稳定性。18对被试的结果显示,该效应不因个体间运动方向的不一致而消失。研究二的结果表明,线索提示能够引起个体间的任务共同表征,且该效应稳定。研究三借助基于fNIRS的超扫描技术探讨非对称联合运动任务中个体间共同表征的神经基础。实验4旨在考察视觉观察情境下个体间共同表征的神经基础。实验5的侧重点则在于线索提示下共同表征的神经机制。对行动者单脑分析的结果发现,在视觉观察情境下,行动者的颞顶联合区在他人有障碍物条件下的激活水平显著高于他人无障碍物条件;在线索提示条件下,行动者的颞顶联合区在他人有障碍物条件下的激活水平也显著高于他人无障碍物条件。对18对被试双脑分析的结果显示,相比于无视觉观察情境,视觉观察及线索提示情境下个体间运动计划相关脑区(行动者的前运动和辅助运动皮层与共同行动者的背外侧前额叶)的同步性活动增强;且相比于线索提示,视觉观察情境下行动者的额下回与共同行动者颞顶联合区的脑间同步性增强。以上两个实验结果说明行动者的颞顶联合区与非对称联合运动中的共同表征效应有关。个体间运动计划相关脑区上神经活动的同步性增强可能是非对称联合运动任务内个体间共同表征的神经基础。行动者的运动观察与共同行动者的自我任务加工相关脑区的脑间同步性增强是基于视觉观察的共同表征所特有的。在本论文的实验条件下,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在非对称联合运动任务下共同行动者影响行动者的运动表现。这种通过运动观察引起的共同表征效应不受个体间运动方向的影响。其产生原因在于行动者对共同行动者任务内刺激特征的表征。2.在无视觉观察的情境下,线索提示也能够在非对称联合运动任务中诱发出个体间的共同表征效应。该效应也不受个体间运动方向的影响。3.行动者的颞顶联合区与非对称联合运动中的共同表征效应有关。个体间运动计划相关脑区(前运动和辅助运动皮层和背外侧前额叶)上神经活动的同步性增强可能是非对称联合运动任务内个体间共同表征的神经基础。行动者的运动观察(额下回)与共同行动者的自我任务加工相关脑区(颞顶联合区)的脑间同步性增强是基于视觉观察的共同表征所特有的。
其他文献
21世纪,我国正式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状况,目前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尚不完善的养老保险制
目的:观察多点微量皮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效果。方法:对38例PHN病人采用多点微量表浅注射A型肉毒素治疗,采用长海痛尺标准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
临床药师通过进行呼吸科药学查房和参与哮喘专家门诊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就实践的体会进行分析总结。药师为住院和门诊患者提供药学服务,使患者更好地掌握了科学的用药知识,
在结合爆破振动信号具有非平稳、持时短、时域与频域局部化等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对爆破振动信号分析技术的简介,得出了小波包分析技术的特点,并在确定小波包分解层数、优选小
当前,房屋建筑结构主要有七大类别,即:钢结构、砖混结构、砖木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根据房屋建筑用途的不同,在实际建筑施工中所
音乐剧是舞台剧的一种,音乐剧传达的是一种现代舞台艺术观念和现代艺术制作模式,它是集声乐,舞蹈,戏剧于一体的一种综合类艺术。音乐剧《芝加哥》是百老汇经典音乐剧之一,其经典唱段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如果要对《芝加哥》中进行人物的演绎风格的分析,就要从她的经典唱段,分析唱法,舞蹈以及表演,本文就是从音乐剧《芝加哥》中一个经典唱段的演唱方法、表演风格、舞蹈类型来分析这部音乐剧,对这部音乐剧主人公的整体演绎风
随着一些新型债券类型的发行,市场上出现了大量附息债券计息周期不规则的情况。本文指出在“实际天数/实际天数”的日计息规则之下,当计算附息债券在不规则周期下的应计利息时,
伦勃朗的肖像画展现了人物最真实的一面,与陈洪绶肖像画不同的是,伦勃朗具有西方人的思想观念,熟练掌握光影、造型与解剖手段,是对大自然最真实的写照,通过研究17世纪中西两
对有关椭球面的轨迹问题作了研究,得出了两个重要的定理。
目的:通过比较术前应用微生态制剂与常规术前准备的两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和机体免疫功能指标的差异以及两组患者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相关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