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网络暴力发生的频率不降反升且有“常态化”趋势,传播速度与危害空前强大,拒绝网络暴力的呼声日渐高涨。本文基于网络暴力的具体案例,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网络暴力人群、网络暴力话语、网络暴力呈现的特点及事件规律进行分析,并通过梳理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而形成本文网络暴力成因的假设,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并得出结论,最后通过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网络暴力施暴者、受害者及旁观者的态度及影响并提出干预网络暴力的措施。本文共分为六部分,概述如下:第1部分为绪论,阐述网络暴力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梳理国内外学术界就网络暴力课题研究的现状,提出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第2部分对网络暴力及其相关概念辨析,并梳理网络暴力的相关理论。第3部分以太原师范学院校园暴力案为例,用大数据爬虫技术爬取网络暴力受害者的微博评论及评论者的公开信息,刻画网络暴力的人群画像,分析网络暴力话语的特点;同时通过梳理近3年来典型的网络暴力案件,总结网络暴力的新特征及表现形式。第4部分用文献研究法梳理网络暴力成因的理论依据并提出假设,设计、发放、回收问卷并获取数据,构建并修正网络暴力成因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网络暴力成因的假设。第5部分从施暴者、受害者与旁观者的角度研究网络暴力的影响,对施暴者采用深度访谈的手法,研究网络暴力施暴者的动机及影响;对受害者及旁观者进行问卷调查及定性分析,探究网络暴力对两者及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网络暴力的干预措施。第6部分对研究结果分析讨论,指出本次研究的局限,并对网络暴力课题的相关研究作展望。通过研究发现,在因太原师范学院校园暴力而引发的网络暴力案中,网络暴力施暴者的人群画像是以3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为主,地域分布表现遵循新闻的接近性原则,且网络暴力的话语多集中在攻击其外在长相、人品方面,部分话语具有隐晦、调侃性质;近3年的网络暴力事件呈现指向易变、“人肉搜索”难度低、女性被网络暴力频率高的特点,同时,网络暴力事件也呈现出共性规律:有超出道德范畴所能接受的细节或事件、事件真假难辨、事件信息留存性低;验证了风险共振与网络暴力的正相关关系,即风险共振越强,网络暴力越容易发生;当前人们对网络暴力相关的法律常识并不缺乏;网络暴力施暴者的动机受具体事件影响,容易引发网络暴力事件有两个因素:一是接近性,既指事件心理接近,也指事件地域接近,是结合自身经历的宣泄;二是越过自身伦理道德防线的事情,该因素也最能激发施暴者内心的“野兽”;网络暴力对轻度受害者影响的心理表现为愤怒、委屈,短期行为影响表现为直接投诉举报拉黑,长期行为影响表现为减少网上发言频率;网络暴力对旁观者的心理及行为影响表现是半数旁观者想要逃离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同时减少自己在网上发帖的频率;旁观者态度是多数表现为希望干预网络暴力;干预网络暴力发生的办法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媒体专业素质及责任意识要提高,做好“守门人”,核实新闻事件;二是相关涉事调查单位要反馈及时、准确;三是公民要提升媒介素养,辨别新闻真假且理性发表评论;四是全社会多组织协同整改,降低风险共振,减少网络暴力发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