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逐渐加深,城市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体空间和承载平台,其重要性日益明显。因此推动城市持续繁荣,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排放,是新时代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在中央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仅作为西部经济增长的动力核心和全国创新发展的引领示范区,同时还肩负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职责。由于其特殊的战略定位,因而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内城市的能源-经济-环境-社会(3E1S)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现状及特点,不仅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还能对周边城市、邻近城市群和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引领带动作用。文章在梳理过往文献的基础上,对城市及城市群、耦合协调等相关概念进行阐释,然后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基于系统论与协同论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3E1S系统进行研究。在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系统的框架范围内,文章利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对系统层和要素层进行拆解分析,而后通过自下而上的方法对系统间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拓展了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的研究视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基于2005-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个城市的样本数据,明确研究了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间的耦合协调状况。从模型应用角度来看,文章首次尝试使用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来全面探索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克服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取值范围错误和模型简化后使用效度降低的缺陷。为避免单一方法赋权评价的局限性,文章还使用TOPSIS-熵权组合方法对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文章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综合探讨。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城市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系统构成和作用机理研究方面。文章将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细分为目标层、子系统层和子系统要素层,子系统层又进一步分解为目标、活动者、活动和作用关系四大因素,其中文章把四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大致分为了促进型、阻碍型和先阻碍后促进的“U”型三类。其后在系统作用机理的研究中,文章发现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正确摆脱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和环境的双重束缚。(2)在城市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系统综合发展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的经济和环境系统总体发展水平较优,社会系统发展缓慢且相对滞后;能源系统在发展初期较为稳定,自2016年后能源系统的发展水平开始迅速提升。(3)在城市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方面。文章研究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经历了耦合协调程度由低到高的一个发展过程,3E1S系统耦合协调度历年均值排序为重庆>成都>广安>南充>绵阳>宜宾>乐山>自贡>资阳>眉山>德阳>内江>遂宁>泸州>雅安>达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呈现以重庆和成都为核心,联动区域城市协同发展的特点。(4)在城市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驱动因素方面。文章综合分析发现经济与社会相关的指标因素对城市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作用较大。其中城镇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教育经费支出占比、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数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3E1S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关联性最高。基于以上结论,文章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实现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提供以下政策建议:加快能源转型,推进一体化建设;整合产业资源,培育经济新动能;强化环境安全保障,加强污染联防联治;推进城市一体发展,坚持做好民生保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