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而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成长进步的根本。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当今社会人口素质已经成为一个生产性要素,其本身的生产性和知识创新能力的进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现代社会专业化分工日趋细密、技术技能要求日趋尖端,对人口素质的要求在这个时代益发凸现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竞争的时代逐步被以人口素质为前提的科学技术竞争的时代所替代。面对21世纪,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党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我国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特别强调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以知识为基础,提高人口身素质,创新知识并掌握知识,以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必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人口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力和综合国力。然而,我们应当注意到,我国长期以来注重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的经济发展方式,过多依靠物质生产要素和普通劳动力数量的高投入,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国际背景下,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提高教育、科研占GDP的比例,以全面改善和优化人口素质,才是推动国民经济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适度优势发展人口素质的高等教育投资力度,保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的素质相对于物质资本的适度超前地位,既是经济发展对劳动者在数量和质量组合上的基本需求,也是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所特有的功能作用在其形式上的显现。我国现有的教育发展战略,应该在继续提升初等教育水平的同时,把重点放在高等教育和研究生以上的高水平教育层次的实用型人才上,在保证教育资源的同时为他们提供发挥其优势的经济背景和舞台,使拥有更多更高层次知识和技能的人拥有施展才华的空间,从而引领经济发展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