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岱继承了阳明心学的基本观念,并通过阳明后学的重新理解与阐发,进一步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集中体现于《四书遇》一书。《四书遇》是阳明学影响之下的注解《四书》之作品。在《四书遇》中,张岱主张作为本体的“性”为无善无恶而又为至善,以“真情”为人之性灵,并认为“性”与“情”在本体意义上是两相同一的。因此,他一方面强调“情”的合理性,以此来张扬个体的独立自由,另一方面又强调“率性而中”,要求“情”的表现须合乎“性体”之本然。“情欲解放”与“道德严格”在张岱那里是可以两相并行的,而作为两者之间强大张力的内在制衡,则是“诚”。可以说,他既顺应了阳明后学所带来的思想解放风潮,又批判了情欲解放对道德观念的冲击。此外,他对阳明后学的反思还体现在其对工夫疏旷与讲学盛行的批评与对治之上。张岱对阳明后学的继承与反思以及对朱子学的回应,既有作为思想家于阳明后学理论内部自我修正的一面,又有作为史学家对阳明后学流布所造成的社会政治影响进行剖析的一面。张岱的哲学思想,实较为典型地体现了王学内部对其末流弊病进行自觉反思并试图在某种新的视域之下重新整合朱、王的时代思潮。 张岱身处明清嬗代之际,其《四书遇》广引晚明学者之学术观点,保存了大量晚明时期的思想资料,具有高度的思想史-哲学史价值。其本人的哲学思想,则继承、体现了晚明情欲解放、三教合流、崇尚博洽的时代特点,同时又对王学末流之弊在思想上进行了深刻的批评性反思,而要求批评玄虚、崇尚实学、贯通经史,实现出学术有利于世用的根本价值。这一学术的价值取向,已然蕴含清初学术转向之端倪。因此,就张岱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对研究明末阳明学的理论形态、社会思潮、学术状况诸方面,都具有推进与深化的作用;对明清之际阳明后学的延续与裂变,以及明清易代之剧变背景之下,其时代思潮之深层的连贯性以及时代学术风气之转变,亦具有积极意义。张岱既是明代遗民,又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哲学观念实为其遗民心态与行为的思想支撑,又为其文学与史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内蕴。 作者以《四书遇》为中心,超出学术界通常将张岱视为文学家、史学家的一般视域,而从事于其哲学思想之全面而深入的探究,并将其置于明清之际的独特时代语境,在充分揭示其哲学思想的同时,力图呈现其多重身份之间的内在张力,而见其多元思想之内在的统一性与完整性,则是作者试图达成的基本学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