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针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这一问题,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和实证研究中的问卷调查相结合,是对混合研究方法的一次探索。由于质性研究和实证研究在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式上的不同,前者是自下而上的归纳,后者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有很多地方存在矛盾性。例如,对于文献综述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就不一样。本研究对此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这一点从论文的结构可以体现,本文的结构和以往的混合研究略有不同。但是关于质性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的相结合究竟如何处理更加合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一通过焦点团体访谈法结合扎根理论的方法探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具体采用目的性和强度抽样的方式甄选出符合条件的22名受访者,组成3个焦点团体,通过焦点团体访谈法收集资料。每个团体访谈2次,每次平均用时1.77小时,访谈时间合计约11小时,转录文字稿约12.8万字。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资料,并利用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作为辅助,提取一级编码节点395个,聚焦成42个编码节点和15个理论编码。通过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提取出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15个因素,并进一步聚合成5大模块,分别是家庭与教育(包含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网络媒体)、个性倾向性特点(包含人际目标、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宿舍人际交往过程(包含宿舍生活事件、事件解读、情绪体验、认知情绪调节、外显行为),宿舍内外环境(包含宿舍内的环境、宿舍外的人际关系)以及过往人际经验。最终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建构了扎根理论,用几个模块之间的关系说明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扎根理论研究反对在研究前期做文献综述,因为那样做容易形成前设干扰。为了从原始资料中自下而上地构建理论,本研究到对结果讨论部分,才开始引入更多的相关文献,在结果与文献之间做比较研究。鉴于质性研究和传统的实证研究对于文献综述的不同态度,本文将文献综述分为前后两部分。研究一遵照质性研究的规范,从问题出发,然后根据扎根理论的要求,针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做了简单综述,以避免对扎根理论形成预设“污染”。研究二则是在文献综述之后提出问题。研究二在研究一基础上,对研究一中提取出来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人际目标和认知情绪调节)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做了进一步的验证和探讨。根据实证研究要求,首先对研究二的核心变量人际目标、认知情绪调节及其与宿舍人际关系的关系做了文献综述,根据文献研究的结果,假设大学生的认知情绪调节在人际目标与宿舍人际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采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一般人际目标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作为研究工具,向符合研究条件的本科生发放问卷810份,回收有效问卷745份。对宿舍人际关系、人际目标、认知情绪调节在人口学变量各维度的一般特征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验证了前期假设,即大学生的认知情绪调节在人际目标与宿舍人际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二的结果包括:(1)人际目标和认知情绪调节对宿舍人际关系均有显著预测作用。其中关爱他人目标和积极认知情绪调节可正向预测宿舍人际关系,而自我形象目标和消极认知情绪调节则负向预测宿舍人际关系。(2)人际目标对认知情绪调节有显著预测作用。其中,关爱他人目标对积极认知情绪调节和消极认知情绪调节分别有正向和负向预测作用,自我形象目标反之。(3)认知情绪调节在人际目标与宿舍人际关系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对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结果进行了综合讨论之后,得出以下总结论:(1)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抽取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15个因素,形成五大模块,分别是家庭与教育(包含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网络媒体)、个性倾向性特点(包含人际目标、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宿舍人际交往过程(包含宿舍生活事件、事件解读、情绪体验、认知情绪调节、外显行为),宿舍内外环境(包含宿舍内的环境、宿舍外的人际关系)以及过往人际经验。其中,宿舍人际交往过程直接影响宿舍人际关系;个性倾向性特点、家庭与教育、过往人际经验和宿舍内外环境则通过宿舍人际交往过程间接影响宿舍人际关系。(2)大学生的人际目标和认知情绪调节对宿舍人际关系均有显著预测作用;人际目标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部分通过认知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实现。(3)树立关爱他人的人际目标,培养积极的认知情绪调节方式,是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