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腔内碎石术致脓毒血症的过程中血清白蛋白的变化规律,分析血清白蛋白对感染性休克早期预警的价值,探究早期补充白蛋白能否改善感染性休克的预后以及优化白蛋白的使用方法。方法:临床数据资料:邵逸夫医院2011年至2016年间腔内碎石术后发生感染性休克的病人11例,对比术前及发生休克后血清白蛋白浓度的变化。动物实验:首先新西兰兔随机分为ABCDE组,分别按2ml/kg肾盂内注入生理盐水(A组),以及浓度分别为1.5*10^8cfu/ml (B组),3.0*10^8cfu/ml (C组),6.0*10^8cfu/ml(D组),9.0*10^8cfu/ml (E组)的标准大肠杆菌菌株,分别监测术前术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清白蛋白的浓度。其次新西兰兔随机分为F0、F1、G0、 G1、H0、H1组,均按照2m1/kg肾盂内注入9.0*10^8cfu/ml的标准大肠杆菌菌株,分别在术后2小时补充10ml生理盐水(F0组)、10m120%白蛋白溶液(F1组),术后1小时(GO组)、6小时(G1组)补充10ml 20%白蛋白溶液,术后2小时补充2.5ml 20%白蛋白溶液(H0组)、10ml 5%白蛋白溶液(H1组),监测实验兔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存活时间。结果:临床数据资料:腔内碎石术后发生感染性休克后病人的血清白蛋白浓度(27.3±3.1g/L)较术前(38.9-3.8g/L)显著下降(P<0.01)。动物实验:与术前相比,A组、B组及C组术后6小时内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差异。D组和E组在术后6小时平均动脉压明显下降。E组术后1小时平均动脉压(67.17±1.49mmHg)、2小时平均动脉压(64.67±0.80mmHg)与术前平均动脉压(66.83±1.08mmHg)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3小时平均动脉压(61.00±0.89mmHg P<0.05)、4小时平均动脉压(54.17±0.54mmHg P<0.01)以及6小时平均动脉压(45.17±0.75mmHgP<0.001)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性下降。我们将E组作为肾盂内高压伴感染性休克的标准模型。A组在术后6小时内血清白蛋白浓度较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B组、C组、D组、E组在术后6小时内血清白蛋白浓度逐渐降低,且随着菌株浓度的升高,血清白蛋白下降的幅度越大。E组术后1小时的血清白蛋白(84.74±0.90%)、2小时的血清白蛋白(81.75%±1.07%)、3小时血清白蛋白(76.96%±0.84%)、4小时血清白蛋白(73.35%±1.246%)、6小时血清白蛋白(70.26%±2.94%)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性下降(P<0.001),这提示术后血清白蛋白浓度下降的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术后F0组在术后7-8小时出现休克,14.5±1.5小时死亡;F1组术后血压无明显下降,48小时100%存活,这提示早期补充白蛋白可以改善预后。GO组术后血压无明显下降,48小时100%存活,G1组术后6小时左右出现休克,补充白蛋白后血压升至正常,维持7-9小时后再次下降出现休克,22.2±2.8小时死亡,提示早期(术后1-2小时)补充白蛋白的效果明显优于休克发生之后再补充白蛋白。H0组术后6-7小时出现休克,12.0±1.2小时死亡;H1组术后7-8.5小时出现感染性休克,术后16.1±1.8小时死亡,提示补充相同量的白蛋白时选择低浓度的白蛋白效果更佳。结论临床资料和动物模型研究表明血清白蛋白下降程度与感染程度密切相关,我们认为通过监测腔内碎石术后血清白蛋白的浓度可以帮助判断术后脓毒血症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早期(术后1-2小时)补充白蛋白可以减少甚至避免重症脓毒血症及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相同白蛋白量时选择低浓度(5%)的白蛋白效果更佳。